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缩略语 | 第14-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9页 |
1.1 皮肤的结构功能及其损伤 | 第21-22页 |
1.2 创伤愈合过程以及影响创伤愈合的关键因素 | 第22-26页 |
1.2.1 创伤愈合过程 | 第22-24页 |
1.2.2 创伤愈合的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1.2.3 创伤修复与局部微环境 | 第25-26页 |
1.3 当前皮肤创伤的治疗手段 | 第26-29页 |
1.3.1 医用胶粘剂 | 第27页 |
1.3.2 医用手术缝合线 | 第27页 |
1.3.3 创伤敷料 | 第27-28页 |
1.3.4 组织工程皮肤 | 第28-29页 |
1.3.5 物理疗法 | 第29页 |
1.4 miRNA在皮肤创伤中的作用 | 第29-31页 |
1.5 纳米材料在急慢性创伤治疗中的应用 | 第31-36页 |
1.5.1 具有内在生物活性的纳米材料 | 第33-34页 |
1.5.2 用作治疗药物局部递送载体的纳米材料 | 第34-35页 |
1.5.3 多功能复合纳米材料 | 第35-36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36-39页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6-37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多功能抗氧化纳米粘合剂MSN-Ceria的构建表征及其生物相容性评价 | 第39-60页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0-42页 |
2.1.1 仪器 | 第40-41页 |
2.1.2 试剂 | 第41页 |
2.1.3 细胞株和实验动物 | 第41-4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2.2.1 制备BMPA修饰的Ceria | 第42页 |
2.2.2 合成表面氨基化的MSN | 第42-43页 |
2.2.3 合成抗氧化纳米粘合剂MSN-Ceria | 第43页 |
2.2.4 材料表征 | 第43页 |
2.2.5 皮肤粘合测试 | 第43页 |
2.2.6 SOD活性测试 | 第43-44页 |
2.2.7 过氧化氢酶模拟活性测试 | 第44页 |
2.2.8 可再生性ROS清除能力考察 | 第44页 |
2.2.9 纳米材料的细胞毒性 | 第44-45页 |
2.2.10 纳米材料对细胞形态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4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8页 |
2.3.1 MSN的制备与表征 | 第45-46页 |
2.3.2 Ceria的制备与表征 | 第46-48页 |
2.3.3 抗氧化纳米粘合剂MSN-Ceria的制备与表征 | 第48-52页 |
2.3.4 纳米粘合性能评价 | 第52-53页 |
2.3.5 体外抗氧化性能评价 | 第53-56页 |
2.3.6 纳米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 | 第56-5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 抗氧化纳米粘合剂MSN-Ceria在急性皮肤创伤上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第60-78页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61-63页 |
3.1.1 仪器 | 第61-62页 |
3.1.2 试剂 | 第62-63页 |
3.1.3 细胞株和实验动物 | 第6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3-66页 |
3.2.1 纳米材料对细胞氧化损伤毒性的影响 | 第63页 |
3.2.2 细胞活性氧水平检测 | 第63-64页 |
3.2.3 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检测 | 第64页 |
3.2.4 大鼠皮肤创伤模型的构建以及治疗 | 第64-65页 |
3.2.5 创面微观结构观察 | 第65页 |
3.2.6 创伤组织冰冻切片和免疫荧光染色 | 第65页 |
3.2.7 创伤组织化学染色 | 第65页 |
3.2.8 RT-PCR检测不同时间点创伤组织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 | 第65-6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6-76页 |
3.3.1 纳米材料在H_2O_2导致的细胞氧化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 第66-69页 |
3.3.2 创伤愈合速率评价 | 第69-70页 |
3.3.3 组织病理学评价 | 第70-75页 |
3.3.4 创伤组织基因表达水平评价 | 第75-7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四章 纳米复合水凝胶PCN-miR/Col的构建及其表征 | 第78-93页 |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79-80页 |
4.1.1 仪器 | 第79-80页 |
4.1.2 试剂 | 第8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80-82页 |
4.2.1 合成表面PEI_(25k)修饰的Ceria组装体PCN | 第80-81页 |
4.2.2 制备携载antagomiR-26a的Ceria复合物PCN-miR | 第81页 |
4.2.3 制备携载antagomiR-26a的Ceria纳米复合胶原蛋白水凝胶PCN-miR/Col | 第81-82页 |
4.2.4 纳米复合胶原蛋白水凝胶PCN-miR/Col抗氧化保护作用评价 | 第8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2-91页 |
4.3.1 制备和表征携载antagomiR-26a的纳米复合物PCN-miR | 第82-84页 |
4.3.2 制备和表征纳米复合胶原蛋白水凝胶PCN-miR/Col | 第84-88页 |
4.3.3 纳米复合胶原蛋白水凝胶PCN-miR/Col抗氧化保护作用评价 | 第88-9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PCN-miR/Col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活性考察 | 第93-111页 |
5.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94-95页 |
5.1.1 仪器 | 第94页 |
5.1.2 试剂 | 第94-95页 |
5.1.3 细胞 | 第9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95-97页 |
5.2.1 生物相容性评价 | 第95页 |
5.2.2 PCN-miR纳米复合物的细胞摄取 | 第95-96页 |
5.2.3 细胞划痕实验 | 第96页 |
5.2.4 不同组成水凝胶对细胞在模拟氧化应激条件下的状态影响 | 第96-9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9页 |
5.3.1 生物相容性评价 | 第97-99页 |
5.3.2 细胞摄取和细胞迁移评价 | 第99-101页 |
5.3.3 不同组成水凝胶在H_2O_2诱导的细胞氧化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 第101-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PCN-miR/Col水凝胶在糖尿病皮肤创伤上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第111-129页 |
6.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113-114页 |
6.1.1 仪器 | 第113页 |
6.1.2 试剂 | 第113页 |
6.1.3 实验动物 | 第113-114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114-116页 |
6.2.1 慢性糖尿病皮肤创伤模型构建及治疗 | 第114页 |
6.2.2 病理染色分析 | 第114-115页 |
6.2.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创伤区域miR-26a | 第115页 |
6.2.4 创伤区域血流供应光声成像 | 第115页 |
6.2.5 扫描电镜观察创伤区域胶原蛋白的超微结构 | 第115-116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6-127页 |
6.3.1 不同组成水凝胶在调控创部氧化应激反应和miR-26a过表达中的作用 | 第116-121页 |
6.3.2 不同组成水凝胶在糖尿病创伤血管再生中的作用 | 第121-123页 |
6.3.3 不同组成水凝胶在糖尿病创伤愈合中的作用 | 第123-126页 |
6.3.4 不同组成水凝胶的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价 | 第126-12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9-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5页 |
综述 | 第145-170页 |
References | 第161-170页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70-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