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基于无定形碳酸钙的复合脂质纳米粒的构建和抗肿瘤应用研究

致谢第5-7页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引言第18-22页
第一章 复合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性质研究第22-48页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2-24页
        1.1.1 材料第22-23页
        1.1.2 仪器第23-24页
        1.1.3 实验动物第24页
    1.2 实验方法第24-31页
        1.2.1 气体扩散法制备ACC及其处方工艺考察第24-25页
        1.2.2 空白复合脂质纳米粒(PL/ACC)的制备及其处方工艺考察第25-26页
        1.2.3 PL/ACC的荧光标记第26页
        1.2.4 PL/ACC的理化性质研究第26页
        1.2.5 细胞培养第26-27页
        1.2.6 不同粒径PL/ACC的摄取、外排及其机制分析第27-29页
        1.2.7 不同粒径PL/ACC在细胞器的分布研究第29-30页
            1.2.7.1 不同粒径PL/ACC和溶酶体的共定位分析第29页
            1.2.7.2 不同粒径PL/ACC和网格蛋白结构介导的内吞囊泡的共定位分析第29页
            1.2.7.3 不同粒径PL/ACC和内质网的共定位分析第29页
            1.2.7.4 不同粒径PL/ACC和高尔基体的共定位分析第29-30页
        1.2.8 MCF-7细胞球模型构建第30页
        1.2.9 不同粒径PL/ACC在MCF-7细胞球模型渗透实验第30页
        1.2.10 MCF-7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第30页
        1.2.11 不同粒径PL/ACC在荷瘤裸鼠体内分布第30-31页
    1.3 结果与讨论第31-46页
        1.3.1 气体扩散法制备PL/ACC及其处方工艺考察第31-35页
            1.3.1.1 反应温度对ACC粒径的影响第32页
            1.3.1.2 反应时间对ACC粒径的影响第32-33页
            1.3.1.3 CaCl_2投料量对ACC粒径的影响第33-34页
            1.3.1.4 系统含水量对ACC粒径的影响第34-35页
        1.3.2 制备不同粒径的PL/ACC及其处方工艺考察第35-36页
        1.3.3 PL/ACC的理化性质研究第36-39页
            1.3.3.1 PL/ACC的FTIR第36-37页
            1.3.3.2 PL/ACC的表面电位第37-38页
            1.3.3.3 PL/ACC的晶型第38-39页
        1.3.4 不同粒径PL/ACC在MCF-7细胞中的摄取和外排第39页
        1.3.5 不同粒径PL/ACC在MCF-7细胞中的摄取机制研究第39-41页
        1.3.6 不同粒径PL/ACC在细胞器的分布研究第41-44页
        1.3.7 不同粒径PL/ACC在MCF-7细胞球模型渗透实验第44页
        1.3.8 不同粒径PL/ACC的体内分布第44-46页
    1.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二章 载盐酸阿霉素靶向复合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抗肿瘤药效第48-80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8-50页
        2.1.1 材料第48-49页
        2.1.2 仪器第49页
        2.1.3 实验动物第49-50页
    2.2 实验方法第50-57页
        2.2.1 负载DOX的ACC纳米核心(ACC-DOX)的制备第50页
        2.2.2 靶向载药复合脂质纳米粒(PL/ACC-DOX)的制备第50-51页
        2.2.3 CCC为载药核心的复合脂质纳米粒(PL/CCC-DOX)的制备第51页
        2.2.4 复合脂质纳米的荧光标记第51页
        2.2.5 理化性质评价第51-52页
        2.2.6 PL/ACC-DOX的载药量第52-53页
        2.2.7 PL/ACC-DOX的稳定性研究第53页
        2.2.8 PL/ACC-DOX的药物释放第53页
        2.2.9 细胞培养第53-54页
        2.2.10 PL/ACC-DOX的靶向摄取及其机制分析第54页
        2.2.11 PL/ACC-DOX的细胞内药物释放第54-55页
            2.2.11.1 PL/ACC-DOX的细胞内药物分布第54-55页
            2.2.11.2 PL/ACC-DOX的细胞内钙离子分布第55页
            2.2.11.3 PL/ACC-DOX的细胞内共定位第55页
        2.2.12 HeLa细胞球模型构建第55页
        2.2.13 PL/ACC-DOX的细胞药效第55-56页
            2.2.13.1 PL/ACC-DOX的细胞毒性第55-56页
            2.2.13.2 HeLa细胞球模型增殖抑制实验第56页
        2.2.14 荷瘤裸鼠模型建立第56页
        2.2.15 PL/ACC-DOX在荷瘤裸鼠体内分布第56-57页
        2.2.16 PL/ACC-DOX的模型动物药效和毒副作用第5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7-77页
        2.3.1 PL/ACC-DOX的表征第57-59页
        2.3.2 PL/ACC-DOX的载药量第59页
        2.3.3 PL/ACC-DOX的稳定性研究第59-62页
        2.3.4 PL/ACC-DOX的药物释放第62-64页
        2.3.5 PL/ACC-DOX的靶向摄取及其机制分析第64-65页
        2.3.6 PL/ACC-DOX的细胞内药物释放第65-69页
            2.3.6.1 PL/ACC-DOX的细胞内药物分布第65-67页
            2.3.6.2 PL/ACC-DOX的细胞内钙离子分布第67-68页
            2.3.6.3 PL/ACC-DOX的细胞内共定位第68-69页
        2.3.7 PL/ACC-DOX的细胞药效第69-71页
            2.3.7.1 PL/ACC-DOX的细胞毒性第69-70页
            2.3.7.2 HeLa细胞球模型增殖抑制实验第70-71页
        2.3.8 PL/ACC-DOX在荷瘤裸鼠体内分布第71-73页
        2.3.9 PL/ACC-DOX的模型动物药效第73-75页
        2.3.10 PL/ACC-DOX的毒副作用第75-77页
    2.4 本章小结第77-80页
第三章 脂肪酶敏感的复合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构建及作用机理第80-121页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80-82页
        3.1.1 材料第80-81页
        3.1.2 仪器第81-82页
        3.1.3 实验动物第82页
    3.2 实验方法第82-93页
        3.2.1 MS修饰的载药复合脂质纳米粒(MS/ACC-DOX)的制备第82页
        3.2.2 CCC为载药核心的复合脂质纳米粒(MS/CCC-DOX)的制备第82-83页
        3.2.3 MS/ACC-DOX的荧光标记第83页
        3.2.4 MS/ACC-DOX的性质研究第83-84页
            3.2.4.1 理化性质评价第83页
            3.2.4.2 稳定性研究第83-84页
            3.2.4.3 载药量测定第84页
            3.2.4.4 MS/ACC-DOX的药物释放第84页
        3.2.5 细胞培养第84-85页
        3.2.6 SKOV3细胞球模型构建第85页
        3.2.7 荷瘤裸鼠模型建立第85页
        3.2.8 脂肪酶活力测试第85-87页
            3.2.8.1 FDA测量细胞内脂肪酶总活力第85-86页
            3.2.8.2 实时定量PCR仪测量MAGL的表达量第86-87页
        3.2.9 MS/ACC-DOX的细胞内药物释放第87-88页
            3.2.9.1 MS/ACC-DOX的细胞内药物分布第87-88页
            3.2.9.2 MS/ACC-DOX的细胞内钙离子分布第88页
            3.2.9.3 MS/ACC-DOX的细胞内共定位第88页
        3.2.10 MS/ACC-DOX旁观者效应的观测第88-90页
            3.2.10.1 细胞内药物含量测定第88-89页
            3.2.10.2 凋亡实验第89页
            3.2.10.3 跨细胞的纳米粒和药物递送第89-90页
            3.2.10.4 体内旁观者效应第90页
        3.2.11 MS/ACC-DOX的药物渗透第90-91页
            3.2.11.1 SKOV3细胞球模型渗透实验第91页
            3.2.11.2 SKOV3荷瘤裸鼠模型肿瘤渗透实验第91页
        3.2.12 MS/ACC-DOX的细胞药效第91-92页
            3.2.12.1 MS/ACC-DOX的细胞毒性第91页
            3.2.12.2 SKOV3细胞球模型增殖抑制实验第91-92页
        3.2.13 MS/ACC-DOX在荷瘤裸鼠体内分布第92页
        3.2.14 MS/ACC-DOX的模型动物药效和毒副作用第92-9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93-119页
        3.3.1 MS/ACC-DOX的理化性质评价第93-94页
        3.3.2 MS/ACC-DOX的稳定性和载药量第94-96页
        3.3.3 MS/ACC-DOX的药物释放第96页
        3.3.4 脂肪酶活力测试第96-98页
        3.3.5 MS/ACC-DOX的细胞内药物释放第98-100页
        3.3.6 MS/ACC-DOX引发“旁观者效应”第100-107页
            3.3.6.1 细胞内药物含量第100页
            3.3.6.2 模拟细胞内环境的释放第100-101页
            3.3.6.3 凋亡实验第101-104页
            3.3.6.4 跨细胞的纳米粒和药物递送第104-106页
            3.3.6.5 体内旁观者效应第106-107页
        3.3.7 MS/ACC-DOX的药物渗透第107-110页
            3.3.7.1 SKOV3细胞球模型渗透实验第107-108页
            3.3.7.2 SKOV3荷瘤裸鼠模型肿瘤渗透实验第108-110页
        3.3.8 MS/ACC-DOX的细胞药效第110-111页
        3.3.9 MS/ACC-DOX在荷瘤裸鼠体内分布第111-113页
        3.3.10 MS/ACC-DOX的模型动物药效第113-114页
        3.3.11 MS/ACC-DOX的毒副作用第114-118页
        3.3.12 MS/ACC-DOX的体内外药效的机制汇总第118-119页
    3.4 本章小结第119-121页
结论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7页
文献综述 基于碳酸钙的纳米给药系统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第127-152页
    参考文献第145-152页
作者简历第152-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响应型脂质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其应用于肿瘤和炎症治疗的研究
下一篇:酸响应功能放大型纳米药物的构建及其抗肿瘤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