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词 | 第13-15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第一章 无乳链球菌的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 病原学 | 第15页 |
2 流行病学 | 第15-16页 |
3 毒力因子(virulent factor) | 第16页 |
4 疫苗的防控 | 第16-21页 |
4.1 无乳链球菌疫苗的种类 | 第16-19页 |
4.1.1 灭活疫苗 | 第16-17页 |
4.1.2 弱毒疫苗 | 第17页 |
4.1.3 重组疫苗 | 第17-18页 |
4.1.4 DNA疫苗 | 第18-19页 |
4.2 疫苗的免疫接种方式 | 第19页 |
4.3 佐剂的影响 | 第19-20页 |
4.4 其余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 | 第20页 |
4.5 结论 | 第20-21页 |
第二章 DNA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 蛋白结构的预测手段 | 第21页 |
2 DBP的结构类型 | 第21-22页 |
3 DBP的功能 | 第22页 |
4 结论 | 第22-23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23-71页 |
第三章 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灭活苗免疫效果的研究 | 第23-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1.1.1 菌株 | 第24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1.1.4 试验用鱼 | 第24-25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1.2.1 菌株的活化及形态观察 | 第25页 |
1.2.2 生化试验 | 第25页 |
1.2.3 毒力LD_(50)测定 | 第25页 |
1.2.4 疫苗的研制 | 第25-26页 |
1.2.5 疫苗的安全性试验 | 第26页 |
1.2.6 灭活苗对罗非鱼的免疫攻毒试验 | 第26页 |
1.2.7 灭活苗免疫罗非鱼后的样品采集 | 第26页 |
1.2.8 肝脏酶活检测 | 第26页 |
1.2.9 RT-PCR | 第26-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2.1 形态观察 | 第27-28页 |
2.2 菌株鉴定 | 第28-30页 |
2.3 毒力LD_(50)的计算 | 第30-31页 |
2.4 疫苗的研制 | 第31页 |
2.4.1 纯粹检查结果 | 第31页 |
2.4.2 活菌检查结果 | 第31页 |
2.5 疫苗安全性的检查结果 | 第31页 |
2.6 疫苗有效性检测结果 | 第31-33页 |
2.7 肝脏酶活指标的计算 | 第33-35页 |
2.7.1 各酶活指标(SOD、LZM、T-AOC及CAT)的计算 | 第33-34页 |
2.7.2 丙二醛(MDA)的计算 | 第34-35页 |
2.8 RT-PCR的结果 | 第35页 |
3 讨论 | 第35-37页 |
4 结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无乳链球菌GD201008-001DNA结合蛋白XtgS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39-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0-42页 |
1.1.1 菌株、质粒与引物 | 第40-41页 |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1-42页 |
1.1.3 分子生物学软件 | 第42页 |
1.1.4 试验动物 | 第42页 |
1.2 XtgS基因缺失质粒的构建 | 第42-43页 |
1.3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3页 |
1.4 电转化 | 第43页 |
1.5 缺失株的筛选 | 第43-44页 |
1.6 Real-time PCR分析 | 第44页 |
1.7 △XtgS缺失株和野生株生物学性状的比较 | 第44-46页 |
1.7.1 遗传稳定性分析与形态学比较 | 第44页 |
1.7.2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4页 |
1.7.3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44-45页 |
1.7.4 细胞粘附试验 | 第45页 |
1.7.5 全血存活的比较 | 第45页 |
1.7.6 死亡曲线的测定 | 第45页 |
1.7.7 脏器分布及部分炎性细胞因子的测定 | 第45-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4页 |
2.1 缺失株的构建与鉴定 | 第46-47页 |
2.2 荧光定量 | 第47-48页 |
2.3 △XtgS缺失株和野生株生物学性状的比较 | 第48-54页 |
2.3.1 遗传稳定性分析与形态学比较 | 第48-49页 |
2.3.2 生长曲线的比较 | 第49-50页 |
2.3.3 最小抑菌浓度(MIC) | 第50页 |
2.3.4 粘附试验 | 第50-51页 |
2.3.5 全血存活的计算 | 第51-52页 |
2.3.6 死亡曲线的比较 | 第52-53页 |
2.3.7 脏器分布 | 第53-54页 |
2.3.8 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比较 | 第54页 |
3 讨论 | 第54-59页 |
第五章 无乳链球菌鱼源株GD201008-001和人源株A909特性的比较 | 第59-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9-60页 |
1.1.1 菌株 | 第59-60页 |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60页 |
1.1.3 试验动物 | 第60页 |
1.1.4 分子生物学软件 | 第60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60-61页 |
1.2.1 形态学比较 | 第60页 |
1.2.2 生化试验 | 第60页 |
1.2.3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60页 |
1.2.4 全血存活的测定 | 第60-61页 |
1.2.5 脏器分布的测定 | 第61页 |
1.2.6 斑马鱼LD50的测定 | 第61页 |
1.2.7 组织切片的准备及切片的观察 | 第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2.1 形态观察结果 | 第61-62页 |
2.2 生化鉴定 | 第62-63页 |
2.3 生长曲线的比较 | 第63-64页 |
2.4 脏器分布 | 第64页 |
2.5 全血存活试验 | 第64-65页 |
2.6 斑马鱼LD50的计算 | 第65-66页 |
2.7 切片的观察比较 | 第66页 |
3 讨论 | 第66-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3页 |
全文总结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