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英文缩词表 | 第14-15页 |
绪论 | 第15-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6-34页 |
第一章 蛋白体佐剂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1 概述 | 第16-18页 |
1.1.1 1类外膜蛋白(PorA) | 第16-17页 |
1.1.2 2/3类外膜蛋白(PorB) | 第17-18页 |
1.1.3 4类外膜蛋白(Class4) | 第18页 |
1.2 PorB蛋白作为疫苗佐剂的前景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猪伪狂犬病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1 猪伪狂犬病在我国的流行简介 | 第20-21页 |
2 伪狂犬疫苗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2.1 灭活疫苗 | 第21页 |
2.2 弱毒疫苗 | 第21页 |
2.3 基因工程缺失疫苗 | 第21-22页 |
2.4 亚单位疫苗 | 第22-23页 |
2.5 核酸疫苗 | 第23页 |
2.6 PRV为载体的重组疫苗 | 第23-24页 |
2.7 小结 | 第24页 |
3 PRV弱毒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4 展望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4页 |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 第34-80页 |
第一章 重组PorB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34-4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1.1 菌株和质粒 | 第34-35页 |
1.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第35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和实验器材 | 第35页 |
2 方法与内容 | 第35-40页 |
2.1 PorB基因合成 | 第35页 |
2.2 PorB基因鉴定和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 第35-37页 |
2.2.1 目的基因胶回收 | 第35-36页 |
2.2.2 PCR产物与T载体的连接 | 第36页 |
2.2.3 pUC-T -PorB克隆载体的转化 | 第36页 |
2.2.4 pUC-T-PorB阳性克隆质粒的鉴定 | 第36-37页 |
2.3 pET-32a-PorB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37-38页 |
2.4 重组蛋白的表达、鉴定与纯化 | 第38-40页 |
2.4.1 重组质粒的表达 | 第38-39页 |
2.4.2 PorB重组蛋白的免疫印迹检测 | 第39页 |
2.4.3 PorB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39-40页 |
2.5 重组PorB蛋白脱内毒素 | 第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3.1 PorB基因的鉴定 | 第40页 |
3.2 pET-32a-PorB重组载体鉴定 | 第40-41页 |
3.3 PorB蛋白表达鉴定 | 第41-43页 |
3.3.1 重组PorB蛋白SDS-PAGE结果 | 第41-42页 |
3.3.2 重组PorB蛋白的可溶性鉴定结果 | 第42-43页 |
3.3.3 重组PorB蛋白的纯化结果 | 第43页 |
4 讨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第二章 重组PorB蛋白对3日龄仔猪滴鼻免疫增强效果初步研究 | 第46-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1.1 动物分组与免疫 | 第46-47页 |
1.2 黏膜冲洗液的收集 | 第47页 |
1.3 抗体检测 | 第47-48页 |
1.3.1 PRV抗体的ELISA检测 | 第47-48页 |
1.3.2 PRV中和抗体的检测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2.1. 3日龄仔猪滴鼻免疫后IgG水平 | 第48-49页 |
2.2. 3日龄仔猪滴鼻免疫后IgA水平 | 第49-50页 |
2.3. 3日龄仔猪滴鼻免疫后PRV中和抗体水平 | 第50页 |
3 讨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第三章 重组PorB蛋白对50日龄仔猪注射免疫PRV弱毒疫苗效果初步研究 | 第54-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1.1 动物分组与免疫 | 第54-55页 |
1.2 外周淋巴细胞的制备 | 第55页 |
1.3 体液免疫水平检测 | 第55页 |
1.3.1 PRV抗体IgG的ELISA检测 | 第55页 |
1.3.2 PRV中和抗体的检测 | 第55页 |
1.4 细胞免疫水平检测 | 第55-56页 |
1.4.1 猪外周血T细胞增殖实验 | 第55页 |
1.4.2 猪外周血各种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测 | 第55-56页 |
2 结果及分析 | 第56-58页 |
2.1 50日龄仔猪注射免疫后PRVgB抗体水平 | 第56页 |
2.2 50日龄仔猪注射免疫后PRV中和抗体水平 | 第56-57页 |
2.3 50日龄仔猪注射免疫后淋巴细胞增殖水平 | 第57页 |
2.4 50日龄仔猪注射免疫后细胞因子含量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第四章 重组PorB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条件优化 | 第62-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5页 |
1.1 IPTG诱导LB培养基常规表达条件优化 | 第62-64页 |
1.1.1 最适诱导温度的确定 | 第62-63页 |
1.1.2 最合适诱导时机的确定 | 第63页 |
1.1.3 诱导剂IPTG最合适浓度的确定 | 第63页 |
1.1.4 最合适诱导时间的确定 | 第63页 |
1.1.5 最合适诱导培养pH值 | 第63-64页 |
1.2 自动诱导培养基的使用及其优化 | 第64-65页 |
1.2.1 碳源优化 | 第65页 |
1.2.1.1 甘油浓度优化 | 第65页 |
1.2.1.2 葡萄糖浓度优化 | 第65页 |
1.2.1.3 乳糖浓度优化 | 第65页 |
1.2.2 氮源及磷酸盐浓度优化 | 第65页 |
2 结果及分析 | 第65-75页 |
2.1 常规表达条件优化结果与分析 | 第65-69页 |
2.1.1 最适诱导温度的确定 | 第66页 |
2.1.2 最佳诱导时机的确定 | 第66-67页 |
2.1.3 诱导剂IPTG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67-68页 |
2.1.4 最佳诱导时间的确定 | 第68页 |
2.1.5 最佳诱导培养pH值 | 第68-69页 |
2.2 自动诱导培养基的使用及其优化结果与分析 | 第69-75页 |
2.2.1 碳源优化结果与分析 | 第70-73页 |
2.2.3 氮源及磷酸盐浓度优化结果与分析 | 第73-75页 |
3 讨论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附录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个人简历 | 第86-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