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缩略词 | 第15-16页 |
绪论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27页 |
第一节 白及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 | 第17-18页 |
2 白及组织培养研究的发展 | 第18-20页 |
2.1 外植体 | 第18页 |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 | 第18-19页 |
2.3 培养基 | 第19页 |
2.4 培养环境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低温胁迫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 低温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20页 |
2 低温胁迫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 第20页 |
3 低温胁迫对植物细胞膜系统的影响 | 第20-21页 |
4 低温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第21页 |
5 低温胁迫对植物抗氧化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 第21-22页 |
第三节 茉莉酸甲酯、水杨酸及真菌在植物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 茉莉酸甲酯在植物上的应用 | 第22页 |
2 水杨酸在植物上的应用 | 第22-23页 |
3 真菌在植物上的应用 | 第23-25页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白及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影响条件研究 | 第27-3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8页 |
1.1 材料 | 第28页 |
1.2 方法 | 第28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5页 |
2.1 不同成熟度白及种子萌发的差异 | 第28-30页 |
2.2 白及幼苗生长曲线 | 第30-32页 |
2.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白及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2-35页 |
3 讨论 | 第35-37页 |
3.1 白及种子成熟度对其自身萌发的影响 | 第35页 |
3.2 培养时间对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5页 |
3.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白及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外源MeJA、SA及两种内生真菌处理对白及幼苗生理及总酚含量影响 | 第37-5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8-42页 |
1.1 材料 | 第38页 |
1.2 方法 | 第38-42页 |
1.2.1 内生菌处理液的制备 | 第38页 |
1.2.2 培养基配制 | 第38页 |
1.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8-42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52页 |
2.1 外源MeJA、SA及内生菌处理对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42-44页 |
2.2 外源MeJA、SA及内生菌处理对白及幼苗抗逆性的影响 | 第44-50页 |
2.3 MeJA、SA及内生菌处理对白及幼苗多糖及总酚含量影响 | 第50-52页 |
3 讨论 | 第52-55页 |
3.1 MeJA及SA在植物栽培中的应用 | 第52-53页 |
3.2 白及内生菌及其在植物栽培中的应用 | 第53-55页 |
第四章 低温胁迫对白及幼苗生理的影响及外源MeJA、SA和两种内生菌处理的缓解效应研究 | 第55-93页 |
第一节 白及幼苗对不同低温处理的生理响应 | 第55-6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5-56页 |
1.1 材料 | 第55页 |
1.2 方法 | 第55-56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2.1 不同低温处理对白及幼苗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56页 |
2.2 不同低温处理对白及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2.3 不同低温处理对白及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2.4 不同低温处理对白及幼苗SOD活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2.5 不同低温处理对白及幼苗POD活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2.6 不同低温处理对白及幼苗CAT活性的影响 | 第60页 |
3 讨论 | 第60-63页 |
3.1 低温与幼苗相对电导率及MDA含量的关系 | 第60-61页 |
3.2 低温与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关系 | 第61页 |
3.3 低温与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关系 | 第61-63页 |
第二节 外源MeJA处理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的缓解效应 | 第63-7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3-64页 |
1.1 材料 | 第63页 |
1.2 方法 | 第63-64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6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69页 |
2.1 外源MeJA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64页 |
2.2 外源MeJA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2.3 外源MeJA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2.4 外源MeJA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SOD活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2.5 外源MeJA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POD活性的影响 | 第67-68页 |
2.6 外源MeJA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CAT活性的影响 | 第68-69页 |
3 讨论 | 第69-71页 |
第三节 外源SA处理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的缓解效应 | 第71-7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1-72页 |
1.1 材料 | 第71页 |
1.2 方法 | 第71-72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7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77页 |
2.1 外源SA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72页 |
2.2 外源SA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第72-73页 |
2.3 外源SA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73-74页 |
2.4 外源SA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SOD活性的影响 | 第74-75页 |
2.5 外源SA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POD活性的影响 | 第75-76页 |
2.6 外源SA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CAT活性的影响 | 第76-77页 |
3 讨论 | 第77-78页 |
第四节 Trichoderma Koningiopsis内生菌处理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的缓解效应 | 第78-8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8-79页 |
1.1 材料 | 第78页 |
1.2 方法 | 第78-79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7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5页 |
2.1 T.Koningiopsis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79-80页 |
2.2 T.Koningiopsis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第80-81页 |
2.3 T.Koningiopsis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81-82页 |
2.4 T.Koningiopsis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SOD活性的影响 | 第82-83页 |
2.5 T.Koningiopsis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POD活性的影响 | 第83-84页 |
2.6 T.Koningiopsis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CAT活性的影响 | 第84-85页 |
3 讨论 | 第85-86页 |
第五节 Hypocrea Koningii内生菌处理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的缓解效应 | 第86-9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6-87页 |
1.1 材料 | 第86页 |
1.2 方法 | 第86-87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8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7-92页 |
2.1 H.Koningii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87页 |
2.2 H.Koningii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 第87-88页 |
2.3 H.Koningii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88-89页 |
2.4 H.Koningii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SOD活性的影响 | 第89-90页 |
2.5 H.Koningii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POD活性的影响 | 第90-91页 |
2.6 H.Koningii对低温胁迫下白及幼苗CAT活性的影响 | 第91-92页 |
3 讨论 | 第92-93页 |
全文结论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5页 |
发表论文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