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藿香生物学特性及氮素营养调控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缩略词第15-16页
绪论第16-1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29页
    1 藿香研究概况第17-20页
        1.1 本草考证第17页
        1.2 化学成分第17-18页
        1.3 藿香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第18-19页
        1.4 藿香的开发利用第19-20页
    2 藿香生物学特性第20-21页
        2.1 植株形态特征第20页
        2.2 生长习性第20-21页
        2.3 藿香栽培条件第21页
    3 植物解剖学研究第21-22页
    4 传粉生物学特性第22-23页
        4.1 传粉生物学与开花物候第22页
        4.2 传粉生物学与繁育特性第22-23页
    5 孢粉学研究第23页
    6 细胞学研究第23-25页
        6.1 染色体核型分析第23-24页
        6.2 染色体制片技术第24-25页
        6.3 核似近系数聚类分析第25页
    7 氮素形态对植物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第25-27页
        7.1 氮素形态对植物氮代谢相关酶的影响第25-26页
        7.2 氮素形态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第26页
        7.3 氮素形态对植物品质的影响第26-27页
    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7-29页
第二章 藿香生物学特性研究第29-61页
    第一节 不同产地藿香叶片解剖结构及光合特性研究第29-4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32页
            1.1 材料第30页
            1.2 方法第30-32页
            1.3 数据分析第3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2-40页
            2.1 不同产地藿香叶片结构的特征比较第32-35页
            2.2 不同产地藿香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比较第35-36页
            2.3 不同产地藿香叶片光响应曲线及其特征参数比较第36-37页
            2.4 不同产地藿香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日变化特征比较第37-40页
        3 讨论第40-42页
            3.1 不同产地藿香叶片结构与光响应特性的关系第40页
            3.2 不同产地蕾香光合日变化规律第40-41页
            3.3 不同产地藿香对光照强度的生态适应性第41-42页
    第二节 不同产地藿香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第42-5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2-44页
            1.1 材料第42页
            1.2 方法第42-4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4-51页
            2.1 不同产地藿香开花习性观察第44页
            2.2 不同产地藿香花部特征观察及花粉形态比较第44-48页
            2.3 花粉活力检测第48-50页
            2.4 不同产地藿香柱头可授性检测第50-51页
        3 讨论第51-53页
            3.1 藿香花粉活力检测方法筛选第51页
            3.2 藿香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比较第51-52页
            3.3 藿香花粉形态及其进化关系第52-53页
    第三节 不同产地藿香核型差异及核似近系数聚类分析第53-6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4-55页
            1.1 材料第54页
            1.2 染色体制片第54页
            1.3 核型分析第54-55页
            1.4 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第5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5-59页
            2.1 不同产地藿香染色体数目及其形态特征第55-57页
            2.2 不同产地藿香核型比较第57-58页
            2.3 不同产地藿香的核型似近系数第58-59页
        3 讨论第59-61页
            3.1 不同产地藿香染色体核型比较第59页
            3.2 不同产地藿香核型特征及亲缘关系第59-61页
第三章 藿香挥发油成分分析第61-7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1-62页
        1.1 材料第61页
        1.2 方法第61-6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2-70页
        2.1 不同产地藿香挥发油含量第62页
        2.2 商丘产地藿香挥发油成分分析第62-64页
        2.3 安国产地藿香挥发油成分分析第64-65页
        2.4 邯郸产地藿香挥发油成分分析第65-66页
        2.5 长春产地藿香挥发油成分分析第66-67页
        2.6 成都产地藿香挥发油成分分析第67-68页
        2.7 不同产地藿香挥发油成分比较第68-70页
    3 讨论第70-71页
        3.1 藿香生态型讨论第70-71页
第四章 氮素形态对藿香光合作用、氮代谢及品质的影响第71-85页
    第一节 氮素形态对藿香光合及氮代谢相关酶的影响第71-7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1-72页
            1.1 材料第71-72页
            1.2 方法第72页
            1.3 数据分析第7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2-75页
            2.1 不同氮素形态对藿香光合色素的影响第73页
            2.2 不同氮素形态对藿香光合参数的影响第73页
            2.3 不同氮素形态对藿香不同部位NR活性及叶片中GS和GOGAT活性的影响第73-74页
            2.4 不同氮素形态对藿香不同部位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第74页
            2.5 不同氮素形态对藿香不同部位氨氮含量的影响第74-75页
        3 讨论第75-77页
            3.1 氮素形态对藿香光合特性的影响第75页
            3.2 氮素形态对藿香氮代谢相关酶的影响第75-77页
    第二节 氮素形态对藿香主要成分及矿质元素的影响第77-8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7-80页
            1.1 材料第77页
            1.2 方法第77-80页
            1.3 数据分析第8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0-83页
            2.1 不同氮素形态对蕾香生物量的影响第80页
            2.2 不同氮素形态对藿香叶片中淀粉、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和总黄酮及挥发油含量的影响第80-81页
            2.3 不同氮素形态对藿香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第81页
            2.4 不同氮素形态对藿香叶片矿质元素的影响第81-83页
        3 讨论第83-85页
            3.1 氮素形态对藿香品质的影响第83页
            3.2 氮素形态对藿香矿质元素的影响第83-85页
全文结论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第97-99页
致谢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桔梗同源四倍体与二倍体生理特性和遗传变异研究
下一篇:白及种子萌发及低温胁迫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