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对清关认证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对政府监管的研究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清关认证的概念及理论概述 | 第16-29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16-25页 |
一、认证认可的定义 | 第16-18页 |
二、清关认证的概念、实例与流程 | 第18-24页 |
三、认证咨询机构和认证中介公司的概念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理论概述 | 第25-27页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5-26页 |
二、政府监管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我国出口商品清关认证市场政府监管问题与分析 | 第29-51页 |
第一节 国内清关认证的发展历程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出口商品清关认证市场政府监管的问卷调查与访谈 | 第30-33页 |
第三节 出口商品清关认证市场政府监管的案例 | 第33-37页 |
一、检测机构政府监管案例——以D公司为例 | 第33-34页 |
二、认证机构政府监管案例——以T公司为例 | 第34-36页 |
三、中介公司政府监管案例——以Z公司为例 | 第36-37页 |
第四节 清关认证的政府监管现状 | 第37-42页 |
一、政府监管没能有效制止实验室虚假测试、出具假报告等现象 | 第37-38页 |
二、我国政府对出口产品清关认证业务缺乏直接监管 | 第38-39页 |
三、我国政府对中介公司的各种乱象缺少监管 | 第39-41页 |
四、政府没有对企业伪造测试报告和证书等现象进行有效惩罚 | 第41-42页 |
第五节 出口商品清关认证政府监管的主要问题 | 第42-45页 |
一、政府没有严格执行商品检测机构人员资质管理相关规定 | 第42页 |
二、部分认证机构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 | 第42-43页 |
三、中介公司没有相关监管制度规范与约束 | 第43-44页 |
四、企业质量意识不高 | 第44-45页 |
第六节 出口商品清关认证政府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5-50页 |
一、我国没有针对出口商品清关认证的系统性法律法规 | 第45页 |
二、我国缺乏强有力的出口清关认证监管机构以及有效的法制引导和信息提供 | 第45-46页 |
三、我国政府没有对出口商品清关认证市场进行有效监管 | 第46-49页 |
四、当今社会没有重视质量的氛围,没有对商品质量的自我约束 | 第49-50页 |
五、目的国对质量的管理不规范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欧美等发达国家清关认证市场政府监管的经验借鉴 | 第51-57页 |
第一节 国外清关认证发展历程 | 第51页 |
第二节 欧美等发达国家清关认证市场政府监管模式 | 第51-54页 |
一、美国清关认证监管模式 | 第51-53页 |
二、欧盟清关认证监管模式 | 第53页 |
三、其它发达国家清关认证监管模式 | 第53-54页 |
第三节 欧美等发达国家清关认证政府监管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 第54-55页 |
一、认证行业有健全的法律法规 | 第54页 |
二、认证行业设立了有力的监管机构 | 第54-55页 |
三、三位一体的市场自我约束能力 | 第55页 |
四、行业协会深入参与监管 | 第55页 |
五、信息公开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出口商品清关认证市场政府监管的建议 | 第57-64页 |
一、健全出口商品清关认证的法律法规 | 第57页 |
二、建设强有力的监管机构及有效的信息公开与宣传机制 | 第57-58页 |
三、加强对出口商品清关认证行业的政府监管 | 第58-61页 |
四、促进行业协会的建设,营造市场中商品质量自发约束氛围 | 第61-62页 |
五、推动同出口目的国清关认证监管机构的信息交流和配合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 | 第70-72页 |
附录1 中文调查问卷与访谈纲要 | 第70-71页 |
附录2 英文调查问卷与访谈纲要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