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移植与文化适应--以清末赫德式海关管理为例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9-23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理论价值 | 第10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一、文献回顾 | 第11-14页 |
二、文献评论 | 第14-17页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一、赫德式海关制度 | 第17页 |
二、“制度”相关定义 | 第17-19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 第19-2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二、分析框架 | 第20-23页 |
第一章 赫德式海关制度的理论建构 | 第23-30页 |
第一节 行政生态理论 | 第23-24页 |
一、雷格斯行政生态理论 | 第23页 |
二、行政生态理论下的赫德式海关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4-26页 |
一、制度变迁理论基本内容 | 第24页 |
二、制度变迁中的制度移植 | 第24-25页 |
三、制度移植中的制度绩效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制度与行动者理论 | 第26-28页 |
一、制度移植中的文化适应 | 第26-27页 |
二、法律制度移植理论之借鉴 | 第27-28页 |
三、制度移植成功的衡量标准 | 第28页 |
第四节 理性官僚制理论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历史演变及传统惯性:传统海关制度之存废 | 第30-38页 |
第一节 制度演变:从市舶司制度到封建海关制度 | 第30-34页 |
一、从市舶司制度到督饷馆制度 | 第30-31页 |
二、封建海关制度的建立 | 第31-34页 |
第二节 制度障蔽:传统海关制度弊端与适应性缺陷 | 第34-38页 |
一、各地海关行政各自为政 | 第34-35页 |
二、传统包税制的适应性缺陷 | 第35-36页 |
三、传统的人事制度效率低下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介入与冲突:跨文化的制度供给 | 第38-46页 |
第一节 制度化实践:赫德式海关制度介入 | 第38-40页 |
一、赫德式海关——跨文化的制度移植 | 第38-39页 |
二、两种制度、两个体系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摩擦与冲撞:植体与受体的排异反应 | 第40-46页 |
一、赫德式海关制度植入中的环境适应 | 第40-42页 |
二、赫德式海关制度植入中的路径依赖 | 第42-44页 |
三、赫德式海关制度植入中的信仰危机 | 第44-46页 |
第四章 调适与融合:成功的跨文化制度移植 | 第46-54页 |
第一节 植体替代受体:全新的制度运作体系 | 第46-50页 |
一、植体与受体的相容性 | 第46-47页 |
二、植体本身的生命力 | 第47-48页 |
三、受体的开放性 | 第48页 |
四、植入者的移植能力 | 第48-50页 |
第二节 制度融合:高效的制度移植与全新的制度安排 | 第50-54页 |
一、先进的海关制度安排 | 第50-51页 |
二、组织规范与业务流程再造 | 第51-52页 |
三、制度移植与文化适应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制度移植及其启示 | 第54-59页 |
第一节 关注制度移植中的制度变迁 | 第54-56页 |
一、有效引导制度变迁需求 | 第54-55页 |
二、制度变迁决定经济绩效 | 第55-56页 |
三、关注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 | 第56页 |
第二节 创造制度移植成功的条件 | 第56-59页 |
一、经济要素 | 第56-57页 |
二、政治结构 | 第57页 |
三、文化环境 | 第57-59页 |
结论:把握政府治理的制度逻辑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