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某独立后悬架硬点坐标和衬套刚度匹配优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课题来源、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1.1 概述第10-11页
        1.1.2 课题来源第11页
        1.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1-15页
        1.2.1 悬架K&C特性第11-13页
        1.2.2 悬架硬点坐标优化研究第13-14页
        1.2.3 橡胶衬套性能研究第14-15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第17页
    1.5 本章小结第17-18页
第2章 悬架K&C特性概述与优化目标第18-29页
    2.1 K&C特性第18-22页
        2.1.1 悬架运动学特性第18-21页
        2.1.2 悬架弹性运动学特性第21-22页
    2.2 悬架K&C特性分析方法第22-24页
        2.2.1 K&C特性虚拟样机仿真第22-23页
        2.2.2 K&C特性试验分析第23-24页
    2.3 对标车悬架的K&C台架试验第24-28页
        2.3.1 试验台架第24页
        2.3.2 垂直运动学工况第24-26页
        2.3.3 纵向力第26-27页
        2.3.4 侧向力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悬架运动学数学建模第29-48页
    3.1 悬架系统运动学的理论基础第29-33页
        3.1.1 刚体定点转动运动学基本理论第29-32页
        3.1.2 空间一般坐标变换的矩阵表示方法第32-33页
        3.1.3 多刚体运动空间新坐标计算方法第33页
    3.2 悬架系统模型的建模参数第33-38页
        3.2.1 多连杆后独立悬架概述第33-35页
        3.2.2 多连杆后独立悬架系统建模初始参数第35-38页
    3.3 悬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第38-47页
        3.3.1 刚性连接的悬架系统运动学模型第38-41页
        3.3.2 橡胶衬套连接的悬架系统弹性运动学模型第41-44页
        3.3.3 悬架参数的计算公式第44-45页
        3.3.4 理论计算结果分析第45-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悬架虚拟样机仿真与优化第48-72页
    4.1 独立后悬动力学仿真分析第48-57页
        4.1.1 刚性连接的悬架虚拟样机建立第48-50页
        4.1.2 橡胶衬套连接的悬架虚拟样机建立第50页
        4.1.3 仿真模型的验证第50-53页
        4.1.4 研究悬架与对标车悬架特性的对比分析第53-57页
    4.2 多目标优化理论分析第57-58页
        4.2.1 Pareto 最优解理论简介第57-58页
        4.2.2 优化算法第58页
    4.3 优化模型的集成第58-61页
    4.4 运动学特性优化第61-68页
        4.4.1 优化目标定义第61-62页
        4.4.2 灵敏度分析与优化变量第62-65页
        4.4.3 优化流程第65-66页
        4.4.4 优化前后对比与分析第66-68页
    4.5 弹性运动学特性优化第68-71页
        4.5.1 优化目标定义第68页
        4.5.2 灵敏度分析与优化变量第68-70页
        4.5.3 优化前后对比分析第70-71页
    4.6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5章 整车操纵稳定性试验仿真第72-83页
    5.1 整车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第72-77页
        5.1.1 整车配置参数第73页
        5.1.2 前悬架系统第73-74页
        5.1.3 转向系统第74-75页
        5.1.4 轮胎系统第75-76页
        5.1.5 车身系统第76-77页
        5.1.6 整车虚拟样机的建立第77页
    5.2 操纵稳定性仿真验证第77-82页
        5.2.1 稳态回转试验第78-79页
        5.2.2 转向盘转角阶跃试验第79-81页
        5.2.3 斜坡制动试验第81-82页
    5.3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83-85页
    6.1 总结第83-84页
    6.2 展望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客车急转工况行驶稳定性控制信息处理与网络研究
下一篇:某车型减振器特性分析及其对汽车平顺性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