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5-11页 |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天然免疫应答 | 第15-31页 |
1.1 天然免疫简介 | 第15页 |
1.2 干扰素 | 第15-20页 |
1.2.1 干扰素的分类和功能 | 第15-16页 |
1.2.2 干扰素基因的转录 | 第16-17页 |
1.2.3 干扰素受体 | 第17页 |
1.2.4 JAK-STAT信号通路 | 第17-19页 |
1.2.5 干扰素诱导基因(ISG) | 第19-20页 |
1.3 促炎因子和炎症反应 | 第20-24页 |
1.3.1 炎症反应简介 | 第20页 |
1.3.2 病毒诱导的促炎因子表达 | 第20-21页 |
1.3.3 促炎因子的功能 | 第21-24页 |
1.3.3.1 IL-6 | 第21-22页 |
1.3.3.2 IL-8 | 第22页 |
1.3.3.3 IL-1β | 第22-23页 |
1.3.3.4 TNF-α | 第23-24页 |
1.4 天然免疫信号通路 | 第24-30页 |
1.4.1 TLRs信号通路 | 第24-26页 |
1.4.1.1 TLRs种类和结构 | 第24-25页 |
1.4.1.2 TLRs介导的天然免疫信号途径 | 第25-26页 |
1.4.2 RLRs信号通路 | 第26-27页 |
1.4.2.1 RLRs的种类和结构 | 第26页 |
1.4.2.2 RLRs介导的天然免疫信号途径 | 第26-27页 |
1.4.3 NLRs信号通路 | 第27-28页 |
1.4.3.1 NLRs的种类和结构 | 第27页 |
1.4.3.2 NLRs介导的天然免疫信号途径 | 第27-28页 |
1.4.4 胞质DNA受体信号通路 | 第28-30页 |
1.4.4.1 胞质DNA受体的种类和结构 | 第28页 |
1.4.4.2 胞质DNA受体介导的天然免疫信号途径 | 第28-30页 |
1.5 TAK1复合物在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蛋白1(TAP1) | 第31-39页 |
2.1 TAP1基因的发现 | 第31页 |
2.2 TAP1的肽段转运功能 | 第31-34页 |
2.3 TAP复合物的结构 | 第34页 |
2.4 TAP1的表达调控 | 第34-36页 |
2.5 TAP1与病毒 | 第36-39页 |
第三章 病毒 | 第39-42页 |
3.1 流感病毒 | 第39页 |
3.2 仙台病毒 | 第39-40页 |
3.3 水泡性口炎病毒 | 第40页 |
3.4 肠道病毒71型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病毒感染诱导TAP1表达 | 第42-56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2-44页 |
4.1.1 细胞及病毒 | 第42页 |
4.1.2 质粒 | 第42-43页 |
4.1.3 试剂 | 第43页 |
4.1.4 仪器和耗材 | 第43-4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4-52页 |
4.2.1 细胞培养与转染 | 第44-46页 |
4.2.1.1 细胞复苏 | 第44页 |
4.2.1.2 细胞传代 | 第44-45页 |
4.2.1.3 细胞冻存 | 第45页 |
4.2.1.4 细胞转染 | 第45-46页 |
4.2.2 重组质粒构建 | 第46-47页 |
4.2.3 质粒转化和抽提 | 第47-48页 |
4.2.3.1 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47-48页 |
4.2.3.2 YC法转化 | 第48页 |
4.2.3.3 质粒抽提 | 第48页 |
4.2.4 细胞总RNA提取和逆转录 | 第48-49页 |
4.2.4.1 细胞总RNA提取 | 第48页 |
4.2.4.2 RNA逆转录为cDNA | 第48-49页 |
4.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49页 |
4.2.6 蛋白质免疫印记 | 第49-51页 |
4.2.7 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 第51页 |
4.2.8 IAV和SeV的扩增和效价测定 | 第51-52页 |
4.2.8.1 病毒扩增 | 第51-52页 |
4.2.8.2 效价测定 | 第52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52-54页 |
4.3.1 病毒感染诱导TAP1 mRNA和蛋白质水平升高 | 第52-53页 |
4.3.2 病毒感染激活TAP1启动子活性 | 第53-54页 |
4.3.3 病毒对TAP1表达的诱导不依赖于干扰素 | 第54页 |
4.4 讨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TAP1促进病毒复制 | 第56-67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5.1.1 细胞及病毒 | 第56页 |
5.1.2 质粒 | 第56-57页 |
5.1.3 试剂 | 第57页 |
5.1.4 仪器及耗材 | 第57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7-62页 |
5.2.1 细胞培养与转染 | 第57-58页 |
5.2.1.1 细胞培养 | 第57-58页 |
5.2.1.2 细胞转染 | 第58页 |
5.2.2 流感病毒复制测定 | 第58-59页 |
5.2.3 VSV空斑实验 | 第59页 |
5.2.4 流式细胞术检测VSV-eGFP复制效率 | 第59-60页 |
5.2.5 TAP1稳定敲减A549细胞系的构建 | 第60-62页 |
5.2.5.1 pLKO.1-shTAP1质粒构建 | 第60-61页 |
5.2.5.2 慢病毒的包装、感染和目标细胞系的筛选 | 第61-62页 |
5.2.6 细胞计数 | 第62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62-66页 |
5.3.1 过表达TAP1能促进病毒复制 | 第62-64页 |
5.3.2 敲低TAP1表达能削弱病毒复制 | 第64-65页 |
5.3.3 TAP1对病毒复制的影响与干扰素应答相关 | 第65-66页 |
5.4 讨论 | 第66-67页 |
第六章 TAP1负调控病毒诱导的干扰素应答 | 第67-75页 |
6.1 实验材料 | 第67页 |
6.1.1 细胞及病毒 | 第67页 |
6.1.2 质粒 | 第67页 |
6.1.3 试剂 | 第67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67-69页 |
6.2.1 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 第67-68页 |
6.2.2 细胞总RNA提取和逆转录 | 第68页 |
6.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68页 |
6.2.4 半定量PCR | 第68-69页 |
6.2.5 蛋白质免疫印记 | 第69页 |
6.2.6 TAP1稳定敲减THP-1细胞系构建 | 第69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69-73页 |
6.3.1 过表达TAP1能负调控病毒诱导的干扰素应答 | 第69-71页 |
6.3.1.1 过表达TAP1对干扰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 第69-70页 |
6.3.1.2 过表达TAP1对内源性干扰素表达的影响 | 第70页 |
6.3.1.3 过表达TAP1对干扰素诱导基因的表达的影响 | 第70-71页 |
6.3.2 敲低TAP1能正调控病毒诱导的干扰素应答 | 第71-73页 |
6.3.2.1 敲低TAP1对干扰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 第71页 |
6.3.2.2 敲低TAP1对内源性干扰素表达的影响 | 第71-72页 |
6.3.2.3 敲低TAP1对干扰素诱导基因的表达的影响 | 第72-73页 |
6.4 讨论 | 第73-75页 |
第七章 TAP1负调控病毒诱导的促炎因子表达 | 第75-80页 |
7.1 实验材料 | 第75页 |
7.1.1 细胞与病毒 | 第75页 |
7.1.2 质粒 | 第75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7.2.1 细胞培养与转染 | 第75页 |
7.2.2 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 第75-76页 |
7.2.3 细胞总RNA提取和逆转录 | 第76页 |
7.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76页 |
7.2.5 蛋白质免疫印迹 | 第76页 |
7.3 实验结果 | 第76-79页 |
7.3.1 过表达TAP1对病毒诱导的IL-6,IL-8启动子的影响 | 第76-77页 |
7.3.2 过表达TAP1对病毒诱导的内源性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77-78页 |
7.3.3 敲低TAP1对病毒诱导的内源性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78-79页 |
7.4 讨论 | 第79-80页 |
第八章 TAP1通过靶向TAK1复合物调控免疫应答 | 第80-89页 |
8.1 实验材料 | 第80-82页 |
8.1.1 细胞与病毒 | 第80页 |
8.1.2 质粒 | 第80-81页 |
8.1.3 试剂 | 第81页 |
8.1.4 仪器及耗材 | 第81-82页 |
8.2 实验方法 | 第82-84页 |
8.2.1 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 第82页 |
8.2.2 蛋白质免疫共沉淀(Co-IP) | 第82-83页 |
8.2.3 亚细胞组分分离 | 第83页 |
8.2.4 免疫荧光实验 | 第83-84页 |
8.3 实验结果 | 第84-87页 |
8.3.1 TAP1通过TAK1复合物调控病毒诱导的信号通路 | 第84页 |
8.3.2 外源表达的TAP1与TAK1复合物相互作用 | 第84-85页 |
8.3.3 内源性的TAP1与TAK1相互作用 | 第85-86页 |
8.3.4 病毒感染对TAP1亚细胞定位的影响 | 第86-87页 |
8.4 讨论 | 第87-89页 |
第九章 TAP1抑制病毒诱导的TAK1磷酸化及其下游信号通路 | 第89-95页 |
9.1 实验材料 | 第89-90页 |
9.1.1 细胞及病毒 | 第89页 |
9.1.2 质粒 | 第89页 |
9.1.3 试剂 | 第89-90页 |
9.2 实验方法 | 第90-91页 |
9.2.1 蛋白质免疫印迹 | 第90页 |
9.2.2 核质分离实验 | 第90页 |
9.2.3 免疫荧光实验 | 第90-91页 |
9.3 实验结果 | 第91-93页 |
9.3.1 TAP1抑制病毒诱导的TAK1磷酸化 | 第91页 |
9.3.2 TAP1抑制病毒诱导的IKK,IκBα和p38 MAPK的磷酸化 | 第91-92页 |
9.3.3 TAP1抑制病毒诱导的NF-κB入核 | 第92-93页 |
9.4 讨论 | 第93-95页 |
第十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2页 |
博士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 | 第112-113页 |
附录 常用试剂配制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