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农用化学物质、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城市植物叶面颗粒物中PAHs污染特征及分配规律研究

致谢第3-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中英文对照表第9-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21页
        1.3.1 大气颗粒物来源与危害研究第14-16页
        1.3.2 叶面颗粒物吸附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第16-18页
        1.3.3 叶面颗粒物中典型污染物研究第18-19页
        1.3.4 PAHs来源与危害研究第19-20页
        1.3.5 PAHs来源解析研究第20页
        1.3.6 PAHs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评价研究第20-21页
    1.4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5 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二章 植物叶面颗粒物累积PAHs的时空分布特征第23-35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3-27页
        2.1.1 研究区域概况第23页
        2.1.2 样品采集第23-24页
        2.1.3 PAHs预处理与仪器分析第24-25页
        2.1.4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第25-26页
        2.1.5 数据分析第26-27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27-33页
        2.2.1 叶面颗粒物累积PAHs总量的季节特征第27页
        2.2.2 叶面颗粒物累积PAHs总量的空间特征第27-28页
        2.2.3 叶面颗粒物中各环PAHs的季节分布特征第28-30页
        2.2.4 叶面颗粒物中各环PAHs的空间分布特征第30-31页
        2.2.5 叶面颗粒物中单体PAH的季节分布特征第31页
        2.2.6 叶面颗粒物中单体PAH的空间分布特征第31-32页
        2.2.7 基于叶面颗粒物中PAHs含量的南京市PAHs分布格局第32-33页
    2.3 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 植物叶面吸附颗粒物及累积PAHS的差异性研究第35-5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5-38页
        3.1.1 研究区域概况第35-36页
        3.1.2 样品采集第36-37页
        3.1.3 PAHs预处理与仪器分析第37页
        3.1.4 叶片微形态观察第37页
        3.1.5 颗粒物质量和数量测定第37页
        3.1.6 数据分析第37-38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8-48页
        3.2.1 植物叶片对不同粒径颗粒物吸附的区域和种间差异第38-39页
        3.2.2 植物叶片吸附不同粒径颗粒物质量和数量的分布特征第39-41页
        3.2.3 叶片微形态与颗粒物吸附特征分析第41-43页
        3.2.4 叶面颗粒物中PAHs总量的区域和种间差异第43-44页
        3.2.5 叶面颗粒物中单体PAH含量的区域和种间差异第44-47页
        3.2.6 不同粒径颗粒物数量与颗粒物中PAHs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第47-48页
    3.3 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植物角质层对PAHs的吸附作用第50-62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0-53页
        4.1.1 样品采集第50页
        4.1.2 混合标样配制第50页
        4.1.3 角质层提取第50-51页
        4.1.4 吸附实验第51-52页
        4.1.5 PAHs预处理与仪器分析第52页
        4.1.6 植物角质层表征第52页
        4.1.7 数据分析第52-53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53-61页
        4.2.1 植物角质层对Nap、Phe、Fl、Pyr的吸附作用第53-58页
        4.2.2 植物角质层的微观结构与组成对吸附PAHs的影响第58-61页
    4.3 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植物叶面颗粒物中PAHs来源解析第62-70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2-63页
        5.1.1 研究区域概况第62页
        5.1.2 样品采集第62页
        5.1.3 PAHs预处理与仪器分析第62页
        5.1.4 PAHs源解析方法第62-63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63-69页
        5.2.1 城区叶面颗粒物中PAHs的诊断比率分析第63页
        5.2.2 城区叶面颗粒物中PAHs的主成分分析第63-65页
        5.2.3 城郊区叶面颗粒物中PAHs的诊断比率分析第65页
        5.2.4 城郊区叶面颗粒物中PAHs的主成分分析第65-67页
        5.2.5 远郊区叶面颗粒物中PAHs的诊断比率分析第67页
        5.2.6 远郊区叶面颗粒物中PAHs的主成分分析第67-69页
    5.3 小结第69-70页
第六章 植物叶面颗粒物中PAHs生态风险与健康风险评价第70-80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70-72页
        6.1.1 研究区域概况第70页
        6.1.2 样品采集第70页
        6.1.3 PAHs预处理与仪器分析第70页
        6.1.4 数据分析第70-72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72-79页
        6.2.1 叶面颗粒物中PAHs生态风险评价第72-75页
        6.2.2 叶面颗粒物中PAHs毒性当量评估第75-76页
        6.2.3 叶面颗粒物中PAHs致癌风险评价第76-79页
    6.3 小结第79-80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80-83页
    7.1 全文总结第80-82页
    7.2 特色及创新第82页
    7.3 不足之处与展望第82-8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几类无标度网络模型的构建、特性和社区结构
下一篇:TAP1通过乾向TAK1复合物负向调控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