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1.1 生菜的生产现状 | 第9页 |
1.2 植物工厂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3 人工光源的发展及应用 | 第10-12页 |
1.4 光质对植物的影响研究 | 第12-15页 |
1.4.1 红蓝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 第12-14页 |
1.4.2 红外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 第14页 |
1.4.3 绿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 第14-15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5.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5-1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红蓝光交替模式对植物工厂生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第17-2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2.1.2 光源参数 | 第17-18页 |
2.1.3 试验设计 | 第18页 |
2.1.4 测量指标及方法 | 第18-20页 |
2.1.4.1 生长形态指标测定 | 第18-19页 |
2.1.4.2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第19页 |
2.1.4.3 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19页 |
2.1.4.4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19页 |
2.1.4.5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 第19页 |
2.1.4.6 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 第19-20页 |
2.1.5 统计分析 | 第2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5页 |
2.2.1 红蓝光交替模式对生菜生长的影响 | 第20-21页 |
2.2.2 红蓝光交替模式对生菜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21-22页 |
2.2.3 红蓝光交替模式对生菜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第22-23页 |
2.2.4 红蓝光交替模式对生菜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23页 |
2.2.5 红蓝光交替模式对生菜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6 红蓝光交替模式对生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25-27页 |
3 红外供光模式对植物工厂生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第27-3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3.1.2 光源参数 | 第27页 |
3.1.3 试验设计 | 第27-28页 |
3.1.4 测量指标及方法 | 第28页 |
3.1.5 统计分析 | 第2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3.2.1 红外供光模式对生菜生长的影响 | 第28-30页 |
3.2.2 红外供光模式对生菜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30页 |
3.2.3 红外供光模式对生菜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4 红外供光模式对生菜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5 红外供光模式对生菜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6 红外供光模式对生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34-36页 |
4 绿光强度及供光模式对植物工厂生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第36-4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4.1.2 光源参数 | 第36页 |
4.1.3 试验设计 | 第36-37页 |
4.1.4 测量指标及方法 | 第37页 |
4.1.5 统计分析 | 第3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4.2.1 绿光强度及供光模式对生菜生长的影响 | 第37-39页 |
4.2.2 绿光强度及供光模式对生菜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39页 |
4.2.3 绿光强度及供光模式对生菜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4.2.4 绿光强度及供光模式对生菜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5 绿光强度及供光模式对生菜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第41页 |
4.2.6 绿光强度及供光模式对生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42-44页 |
5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英文摘要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