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8-15页 |
1.1 萱草属植物概述 | 第8-10页 |
1.1.1 萱草属植物的起源与栽培简史 | 第8页 |
1.1.2 萱草属植物的分布 | 第8-9页 |
1.1.3 萱草属植物的分类研究 | 第9-10页 |
1.2 分子标记概述 | 第10-13页 |
1.2.1 分子标记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 第10页 |
1.2.2 分子标记的主要类型 | 第10-12页 |
1.2.3 EST-SSR分子标记的特点与应用 | 第12-13页 |
1.3 遗传结构 | 第13-14页 |
1.3.1 遗传结构概念及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2 遗传结构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4 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14-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3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5-19页 |
2.2 主要观赏性状的调查与测定 | 第19-23页 |
2.2.1 花径 | 第19页 |
2.2.2 花被片长和宽 | 第19页 |
2.2.3 花色 | 第19页 |
2.2.4 花色模式 | 第19-20页 |
2.2.5 花型 | 第20页 |
2.2.6 花瓣类型 | 第20页 |
2.2.7 花序形态 | 第20页 |
2.2.8 花序长 | 第20页 |
2.2.9 着花量 | 第20页 |
2.2.10 开花时间 | 第20-23页 |
2.3 供试材料基因组DNA提取 | 第23-24页 |
2.3.1 前期试剂与器材准备 | 第23页 |
2.3.2 供试材料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23-24页 |
2.4 EST-SSR分子标记 | 第24-28页 |
2.4.1 EST-SSR引物筛选 | 第24-26页 |
2.4.2 PCR扩增反应 | 第26-27页 |
2.4.3 PCR扩增产物检测 | 第27-28页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8-30页 |
2.5.1 表型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8页 |
2.5.2 分子标记带型统计方法 | 第28-29页 |
2.5.3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9页 |
2.5.4 聚类分析 | 第29页 |
2.5.5 遗传结构分析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50页 |
3.1 表型性状的统计结果分析 | 第30-41页 |
3.1.1 花色 | 第30页 |
3.1.2 花色模式 | 第30页 |
3.1.3 花型 | 第30页 |
3.1.4 花瓣类型 | 第30-31页 |
3.1.5 开花时间 | 第31页 |
3.1.6 花序形态 | 第31-39页 |
3.1.7 花径、花被片长宽、花序长和着花量的表型数据分析 | 第39-41页 |
3.2 EST-SSR分子标记的试验结果分析 | 第41-50页 |
3.2.1 EST-SSR引物的筛选 | 第41-43页 |
3.2.2 扩增产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3页 |
3.2.3 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 | 第43-44页 |
3.2.4 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聚类分析 | 第44-47页 |
3.2.5 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 | 第47-48页 |
3.2.6 供试萱草属种质材料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48-50页 |
4 讨论 | 第50-52页 |
4.1 萱草属表型性状的多样性 | 第50页 |
4.2 两种聚类分析的比较 | 第50页 |
4.3 萱草属种质材料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50-51页 |
4.4 开花时间统计结果与分子标记分析比较 | 第51-52页 |
5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Abstract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