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1.3.1 精准扶贫 | 第21页 |
1.3.2 精准识别 | 第21-22页 |
1.3.3 建档立卡贫困户 | 第2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 论文的重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22-24页 |
1.5.1 论文的重难点 | 第22-23页 |
1.5.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3-24页 |
2 w镇精准识别的现状 | 第24-33页 |
2.1 田野调查概况 | 第24页 |
2.2 w镇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2.3 w镇精准扶贫工作情况 | 第25-33页 |
2.3.1 w镇精准识别的现状 | 第25-27页 |
2.3.2 w镇贫困户认定的方法和标准 | 第27-31页 |
2.3.3 w镇贫困户识别认定的程序 | 第31-33页 |
3 w镇精准扶贫中精准识别的困境与失准的后果 | 第33-42页 |
3.1 W镇精准扶贫中精准识别的困境 | 第33-37页 |
3.1.1 数字游戏导致分户、并户现象普遍 | 第33页 |
3.1.2 精准识别变成了精准填表 | 第33-35页 |
3.1.3 扶贫大数据平台使用效率低 | 第35-36页 |
3.1.4 精准识别的成本过高 | 第36-37页 |
3.2 精准识别失准造成的后果 | 第37-42页 |
3.2.1 精准扶贫异化为“养懒汉” | 第37页 |
3.2.2 社会资源的浪费 | 第37-38页 |
3.2.3 引起社会不公平现象 | 第38-40页 |
3.2.4 影响社会稳定 | 第40-41页 |
3.2.5 削弱政府公信力 | 第41-42页 |
4 精准识别失准问题存在的成因分析 | 第42-53页 |
4.1 国家政策层面成因分析 | 第42-47页 |
4.1.1 贫困标准过低及识别标准的单一性 | 第42-43页 |
4.1.2 “自上而下”规模控制贫困人口 | 第43-44页 |
4.1.3 维稳工作的优势地位 | 第44-45页 |
4.1.4 缺乏配套的监督机制和追责机制 | 第45-46页 |
4.1.5 扶贫政策的滞后性 | 第46-47页 |
4.2 基层政府在执行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47-50页 |
4.2.1 基层政府的局限性 | 第47-48页 |
4.2.2 部门间存在信息壁垒 | 第48-49页 |
4.2.3 驻村工作队职责缺失 | 第49-50页 |
4.3 村干部在执行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50-53页 |
4.3.1 农村工作复杂,难以做到精准 | 第50-51页 |
4.3.2 村级自治组织的局限性 | 第51-52页 |
4.3.3 农民参与不足 | 第52-53页 |
5 精准识别的对策建议 | 第53-59页 |
5.1 国家政策层面的对策 | 第53-55页 |
5.1.1 建立多维贫困识别体系 | 第53页 |
5.1.2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识别模式相结合 | 第53-54页 |
5.1.3 严格监督问责机制和激励机制 | 第54-55页 |
5.1.4 将精准识别与人口普查相结合 | 第55页 |
5.2 基层政府在执行层面的对策 | 第55-57页 |
5.2.1 增强基层队伍建设 | 第55-56页 |
5.2.2 第三方参与提高识别精准度 | 第56-57页 |
5.2.3 加强驻村工作队管理 | 第57页 |
5.3 村干部在执行层面的对策 | 第57-59页 |
5.3.1 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 第58页 |
5.3.2 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务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附录1 :访谈提纲 | 第66-67页 |
附录2 :图表 | 第67-74页 |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