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8-31页 |
1.1 松塔研究概述 | 第18-20页 |
1.1.1 松塔简介 | 第18页 |
1.1.2 松塔的化学成分 | 第18页 |
1.1.3 松塔的生物活性 | 第18-20页 |
1.1.3.1 抗肿瘤 | 第18-19页 |
1.1.3.2 抗病毒 | 第19页 |
1.1.3.3 抑菌 | 第19-20页 |
1.1.3.4 增强免疫力 | 第20页 |
1.2 党参研究概述 | 第20-21页 |
1.2.1 党参简介 | 第20页 |
1.2.2 党参多糖 | 第20-21页 |
1.2.2.1 党参多糖简介 | 第20-21页 |
1.2.2.2 党参多糖药理作用 | 第21页 |
1.3 多糖研究进展 | 第21-29页 |
1.3.1 多糖的分析方法 | 第22页 |
1.3.1.1 苯酚-硫酸法 | 第22页 |
1.3.1.2 DNS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 第22页 |
1.3.2 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22-25页 |
1.3.2.1 脱蛋白 | 第23页 |
1.3.2.2 脱色 | 第23-24页 |
1.3.2.3 沉淀法 | 第24页 |
1.3.2.4 膜分离法 | 第24-25页 |
1.3.3 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25-27页 |
1.3.3.1 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 | 第25-26页 |
1.3.3.2 抗氧化作用 | 第26-27页 |
1.3.3.3 抗病毒作用 | 第27页 |
1.3.3.4 降血糖、降血脂作用 | 第27页 |
1.3.4 多糖类制剂研究概况 | 第27-29页 |
1.3.4.1 颗粒剂 | 第28页 |
1.3.4.2 片剂 | 第28页 |
1.3.4.3 微球及微囊 | 第28页 |
1.3.4.4 纳米粒 | 第28页 |
1.3.4.5 缓释制剂 | 第28-29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29-31页 |
1.4.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9页 |
1.4.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第2章 DNS法测定松塔多糖含量的改进 | 第31-39页 |
2.1 材料和仪器 | 第31-32页 |
2.1.1 材料和试剂 | 第31页 |
2.1.2 仪器和设备 | 第31-32页 |
2.2 测定原理 | 第3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2.3.1 相关溶液的制备 | 第32-33页 |
2.3.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2页 |
2.3.1.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32页 |
2.3.1.3 总糖溶液的制备 | 第32页 |
2.3.1.4 单糖溶液的制备 | 第32页 |
2.3.1.5 DNS显色液的制备 | 第32-33页 |
2.3.1.6 空白溶液的制备 | 第33页 |
2.3.2 显色与测定方法 | 第33页 |
2.3.3 精密度实验 | 第33页 |
2.3.4 稳定性实验 | 第33页 |
2.3.5 重复性实验 | 第33页 |
2.3.6 加样回收率实验 | 第33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2.4.1 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 第33-34页 |
2.4.2 常规DNS法和改进法测定结果比较 | 第34页 |
2.4.3 两种测定方法的主要指标比较 | 第34-35页 |
2.4.3.1 加样回收率比较 | 第34-35页 |
2.4.3.2 精密度比较 | 第35页 |
2.4.4 方法学考察 | 第35-37页 |
2.4.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5页 |
2.4.4.2 精密度实验 | 第35-36页 |
2.4.4.3 稳定性实验 | 第36页 |
2.4.4.4 重现性实验 | 第36页 |
2.4.4.5 加样回收率实验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淀粉酶法和DNS改进法联合测定党参复方多糖颗粒剂中多糖含量 | 第39-46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39页 |
3.1.1 试剂与材料 | 第39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39页 |
3.2 测定原理 | 第39-4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3.3.1 相关溶液的制备 | 第40页 |
3.3.1.1 颗粒剂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40页 |
3.3.1.2 除淀粉溶液的制备(淀粉酶法加醇沉法) | 第40页 |
3.3.1.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0页 |
3.3.1.4 总糖溶液的制备 | 第40页 |
3.3.1.5 单糖溶液的制备 | 第40页 |
3.3.1.6 DNS显色液的制备 | 第40页 |
3.3.2 显色与测定方法 | 第40-41页 |
3.3.3 淀粉酶解条件的考察 | 第41页 |
3.3.3.1 淀粉酶用量的考察 | 第41页 |
3.3.3.2 酶解时间的考察 | 第41页 |
3.3.4 精密度实验 | 第41页 |
3.3.5 稳定性实验 | 第41页 |
3.3.6 重复性实验 | 第41页 |
3.3.7 加样回收率实验 | 第41页 |
3.3.8 含量测定 | 第41-42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3.4.1 实验条件的考察 | 第42页 |
3.4.1.1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42页 |
3.4.1.2 淀粉酶解条件的考察 | 第42页 |
3.4.2 方法学考察 | 第42-44页 |
3.4.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2-43页 |
3.4.2.2 精密度实验 | 第43页 |
3.4.2.3 稳定性实验 | 第43页 |
3.4.2.4 重现性实验 | 第43-44页 |
3.4.2.5 加样回收率实验 | 第44页 |
3.4.3 颗粒剂样品多糖含量测定 | 第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不同分子量松塔多糖的制备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46-54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46-47页 |
4.1.1 试剂与材料 | 第46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46-4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4.2.1 红松松塔多糖提取液的制备 | 第47页 |
4.2.2 微滤处理红松松塔多糖提取液 | 第47页 |
4.2.3 不同分子量的红松松塔多糖的制备 | 第47-48页 |
4.2.4 红松松塔多糖脱蛋白 | 第48-49页 |
4.2.4.1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8页 |
4.2.4.2 脱蛋白方法 | 第48-49页 |
4.2.5 体外抗氧化实验 | 第49页 |
4.2.5.1 还原能力测定 | 第49页 |
4.2.5.2 清除有机自由基(DPPH·)能力测定 | 第4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4.3.1 松塔多糖的制备结果 | 第49页 |
4.3.2 红松松塔多糖脱蛋白 | 第49-50页 |
4.3.2.1 蛋白质测定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9-50页 |
4.3.2.2 蛋白脱除率 | 第50页 |
4.3.3 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 | 第50-52页 |
4.3.3.1 还原能力测定 | 第50-51页 |
4.3.3.2 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党参复方多糖的制备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54-66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54-55页 |
5.1.1 试剂与材料 | 第54页 |
5.1.2 仪器与设备 | 第54-5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5.2.1 党参复方总多糖的制备 | 第55页 |
5.2.2 不同分子量的党参复方多糖的制备 | 第55页 |
5.2.3 体外抗氧化实验 | 第55-56页 |
5.2.3.1 还原能力测定 | 第55页 |
5.2.3.2 清除·OH自由基能力测定 | 第55-56页 |
5.2.3.3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能力测定 | 第56页 |
5.2.3.4 清除有机自由基(DPPH·)能力测定 | 第5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5页 |
5.3.1 党参复方多糖制备结果 | 第56页 |
5.3.2 党参复方总多糖蛋白脱除率 | 第56页 |
5.3.3 党参复方总多糖脱色 | 第56页 |
5.3.4 党参复方总多糖的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 | 第56-60页 |
5.3.4.1 还原能力测定 | 第57页 |
5.3.4.2 对·O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57-58页 |
5.3.4.3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清除作用 | 第58-59页 |
5.3.4.4 对DPPH·的清除作用 | 第59-60页 |
5.3.5 不同分子量党参复方多糖的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 | 第60-65页 |
5.3.5.1 还原能力测定 | 第60-61页 |
5.3.5.2 对·O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61-62页 |
5.3.5.3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清除作用 | 第62-64页 |
5.3.5.4 对DPPH·的清除作用 | 第64-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党参复方多糖颗粒剂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66-79页 |
6.1 材料和仪器 | 第66页 |
6.1.1 材料和试剂 | 第66页 |
6.1.2 仪器和设备 | 第66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66-69页 |
6.2.1 制剂剂型的选择 | 第66-67页 |
6.2.2 处方 | 第67页 |
6.2.3 制备方法 | 第67页 |
6.2.4 制备条件的选择 | 第67-68页 |
6.2.4.1 辅料的选择 | 第67页 |
6.2.4.2 辅料用量的选择 | 第67页 |
6.2.4.3 粘合剂的选择 | 第67-68页 |
6.2.4.4 颗粒干燥温度的选择 | 第68页 |
6.2.5 质量检查 | 第68-69页 |
6.2.5.1 外观性状 | 第68页 |
6.2.5.2 粒度合格率的测定 | 第68页 |
6.2.5.3 流出速度的测定 | 第68页 |
6.2.5.4 休止角的测定 | 第68页 |
6.2.5.5 水分的测定 | 第68页 |
6.2.5.6 吸湿性的测定 | 第68-69页 |
6.2.5.7 溶化性的测定 | 第69页 |
6.2.5.8 均匀性的测定 | 第69页 |
6.2.5.9 载药量的测定 | 第69页 |
6.2.6 放大实验研究 | 第69页 |
6.2.7 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 | 第69页 |
6.2.7.1 还原能力测定 | 第69页 |
6.2.7.2 清除·OH自由基能力测定 | 第69页 |
6.2.7.3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能力测定 | 第69页 |
6.2.7.4 清除有机自由基(DPPH·)能力测定 | 第69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69-77页 |
6.3.1 制备条件的确定 | 第70-72页 |
6.3.1.1 辅料用量的确定 | 第70页 |
6.3.1.2 粘合剂的确定 | 第70页 |
6.3.1.3 颗粒干燥温度的确定 | 第70-71页 |
6.3.1.4 制备方法的确定 | 第71-72页 |
6.3.2 质量检查 | 第72-73页 |
6.3.2.1 外观形状 | 第72页 |
6.3.2.2 粒度合格率的测定结果 | 第72页 |
6.3.2.3 流出速度的测定结果 | 第72-73页 |
6.3.2.4 休止角的测定结果 | 第73页 |
6.3.2.5 水分的测定结果 | 第73页 |
6.3.2.6 吸湿性的测定结果 | 第73页 |
6.3.2.7 溶化性的测定结果 | 第73页 |
6.3.2.8 均匀性的测定结果 | 第73页 |
6.3.2.9 载药量的测定结果 | 第73页 |
6.3.3 放大实验研究结果 | 第73-74页 |
6.3.4 抗氧化测定结果 | 第74-77页 |
6.3.4.1 党参复方多糖颗粒剂的还原能力 | 第74-75页 |
6.3.4.2 党参复方多糖颗粒剂对·O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75页 |
6.3.4.3 党参复方多糖颗粒剂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作用 | 第75-76页 |
6.3.4.4 党参复方多糖颗粒剂对DPPH·的清除作用 | 第76-7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