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剂型论文

丹参复方多糖颗粒剂与松塔色素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8页
    1.1 丹参的研究进展第14-16页
        1.1.1 丹参的形态第14页
        1.1.2 丹参的化学成分第14-15页
            1.1.2.1 丹参酮类化合物第14页
            1.1.2.2 丹参酚酸类化合物第14页
            1.1.2.3 丹参多糖第14-15页
            1.1.2.4 其它成分第15页
        1.1.3 丹参的药理活性第15-16页
            1.1.3.1 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第15页
            1.1.3.2 抗肿瘤作用第15页
            1.1.3.3 消炎、抑菌作用第15-16页
            1.1.3.4 清除自由基与抗氧化作用第16页
            1.1.3.5 保肝作用第16页
            1.1.3.6 其它第16页
    1.2 多糖研究进展第16-19页
        1.2.1 多糖的分析方法第17页
            1.2.1.1 苯酚-硫酸法第17页
            1.2.1.2 DNS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第17页
        1.2.2 多糖的纯化第17-18页
            1.2.2.1 脱蛋白第18页
            1.2.2.2 脱色第18页
        1.2.3 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第18-19页
            1.2.3.1 抗氧化活性第19页
            1.2.3.2 其它活性第19页
    1.3 红松松塔(松子壳)研究进展第19-21页
        1.3.1 红松松塔(松子壳)化学成分研究现状第20页
        1.3.2 红松松塔(松子壳)生物活性研究现状第20-21页
    1.4 天然植物色素第21-25页
        1.4.1 花青素类第21页
        1.4.2 醌类色素第21页
        1.4.3 黄酮类色素第21-25页
            1.4.3.1 黄酮类色素的分离纯化方法第22-23页
            1.4.3.2 黄酮类色素的检识第23-24页
            1.4.3.3 黄酮类色素的生物活性研究第24-25页
    1.5 多糖口服类药物的剂型研究概况第25-26页
        1.5.1 颗粒剂第25页
        1.5.2 片剂第25页
        1.5.3 胶囊剂第25页
        1.5.4 合剂第25-26页
        1.5.5 滴丸第26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第26-28页
        1.6.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6页
        1.6.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6-28页
第二章 丹参复方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第28-35页
    2.1 材料和仪器第28页
        2.1.1 材料第28页
        2.1.2 仪器设备第28页
    2.2 实验方法第28-31页
        2.2.1 丹参复方多糖的制备第29页
        2.2.2 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测定第29-30页
            2.2.2.1 原理第29页
            2.2.2.2 溶液的配制第29页
            2.2.2.3 测定方法第29-30页
        2.2.3 清除DPPH·能力测定第30页
            2.2.3.1 原理第30页
            2.2.3.2 溶液的配制第30页
            2.2.3.3 测定方法第30页
        2.2.4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测定第30-31页
            2.2.4.1 原理第30页
            2.2.4.2 试剂的配制第30-31页
            2.2.4.3 测定方法第3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1-33页
        2.3.1 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第31-32页
        2.3.2 对DPPH·的清除作用第32页
        2.3.3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第32-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 淀粉酶法和DNS法联合测定丹参复方多糖颗粒剂中多糖含量第35-43页
    3.1 材料和仪器第35页
        3.1.1 材料和试剂第35页
        3.1.2 仪器和设备第35页
    3.2 测定原理第35-36页
    3.3 实验方法第36-38页
        3.3.1 相关溶液的制备第36-37页
            3.3.1.1 颗粒剂样品溶液的制备第36页
            3.3.1.2 除淀粉样品溶液的制备(淀粉酶法加醇沉法)第36页
            3.3.1.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36页
            3.3.1.4 总糖溶液的制备第36页
            3.3.1.5 单糖溶液的制备第36页
            3.3.1.6 DNS显色液的制备第36-37页
        3.3.2 显色与测定第37页
        3.3.3 淀粉酶解条件的考察第37页
            3.3.3.1 淀粉酶用量的考察第37页
            3.3.3.2 酶解时间的考察第37页
        3.3.4 精密度实验第37页
        3.3.5 稳定性实验第37页
        3.3.6 重现性实验第37-38页
        3.3.7 加样回收率实验第38页
        3.3.8 含量测定第38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8-41页
        3.4.1 实验条件的考察第38-39页
            3.4.1.1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第38页
            3.4.1.2 淀粉酶解条件的考察第38-39页
        3.4.2 方法学考察第39-41页
            3.4.2.1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9页
            3.4.2.2 精密度实验第39-40页
            3.4.2.3 稳定性实验第40页
            3.4.2.4 重现性实验第40页
            3.4.2.5 加样回收率实验第40-41页
        3.4.3 样品含量测定第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四章 丹参复方多糖颗粒剂制备工艺研究第43-52页
    4.1 仪器与试药第43-44页
        4.1.1 仪器第43页
        4.1.2 试药第43-44页
    4.2 实验方法第44-45页
        4.2.1 剂型及工艺路线的确定第44页
        4.2.2 处方第44页
        4.2.3 制备方法第44页
        4.2.4 制备工艺条件的选择第44-45页
            4.2.4.1 辅料筛选第44-45页
            4.2.4.2 原料和辅料配比的选择第45页
            4.2.4.3 粘合剂种类的选择第45页
            4.2.4.4 烘干温度的选择第45页
    4.3 质量检查第45-46页
        4.3.1 外观性状第45页
        4.3.2 粒度合格率检查第45页
        4.3.3 流出速度的测定第45-46页
        4.3.4 休止角的测定第46页
        4.3.5 水分的测定第46页
        4.3.6 吸湿性的测定第46页
        4.3.7 溶化性测定第46页
        4.3.8 均匀性测定第46页
        4.3.9 载药量测定第46页
    4.4 放大实验第46-47页
    4.5 结果与分析第47-50页
        4.5.1 制备工艺条件第47-49页
            4.5.1.1 原料和辅料配比第47页
            4.5.1.2 粘合剂种类第47页
            4.5.1.3 烘干温度第47-48页
            4.5.1.4 制备方法第48-49页
        4.5.2 质量检查第49-50页
            4.5.2.1 外观性状第49页
            4.5.2.2 粒度合格率测定结果第49页
            4.5.2.3 流出速度的测定结果第49页
            4.5.2.4 休止角第49页
            4.5.2.5 水分第49页
            4.5.2.6 吸湿性第49页
            4.5.2.7 溶化性第49页
            4.5.2.8 均匀性第49-50页
            4.5.2.9 载药量第50页
        4.5.3 放大实验第50页
    4.6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五章 红松松塔色素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第52-62页
    5.1 材料和仪器第52页
        5.1.1 材料第52页
        5.1.2 仪器设备第52页
    5.2 实验方法第52-56页
        5.2.1 红松松塔色素的制备第53页
            5.2.1.1 色素粗提物和阴离子交换树脂纯化的NaCl洗脱物的制备第53页
            5.2.1.2 盐酸-乙醇不同洗脱物的制备第53页
            5.2.1.3 pH梯度萃取法不同萃取物的制备第53页
        5.2.2 还原能力测定第53-54页
            5.2.2.1 原理第53页
            5.2.2.2 溶液的配制第53-54页
            5.2.2.3 测定方法第54页
        5.2.3 清除·OH自由基能力测定第54-55页
            5.2.3.1 原理第54页
            5.2.3.2 溶液的配制第54页
            5.2.3.3 测定方法第54-55页
        5.2.4 清除O_2~(-·)自由基能力测定第55-56页
            5.2.4.1 原理第55页
            5.2.4.2 试剂的配制第55页
            5.2.4.3 测定方法第55-5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6-61页
        5.3.1 色素粗提物和NaCl洗脱物的抗氧化活性第56-57页
            5.3.1.1 还原能力第56页
            5.3.1.2 对·OH的清除率第56-57页
            5.3.1.3 对O_2~(-·)的清除率第57页
        5.3.2 盐酸-乙醇不同洗脱物的抗氧化活性第57-59页
            5.3.2.1 还原能力第57-58页
            5.3.2.2 对·OH的清除率第58-59页
            5.3.2.3 对O_2~(-·)的清除率第59页
        5.3.3 pH梯度萃取不同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第59-61页
            5.3.3.1 还原能力第59-60页
            5.3.3.2 对·OH的清除率第60页
            5.3.3.3 对O_2~(-·)的清除率第60-61页
    5.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结论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致谢第71-7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西医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并心肌损害研究
下一篇:松塔多糖和党参复方多糖颗粒剂的分析、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