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遗传学论文

希瓦氏菌铁还原和胞外电子传递的转录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页
    1.2 胞外电子传递第11-15页
        1.2.1 研究胞外电子传递的方法第11-13页
        1.2.2 胞外电子传递机制第13-15页
    1.3 奥奈达希瓦氏菌第15-17页
        1.3.1 希瓦氏菌的介绍和分类第15页
        1.3.2 微生物燃料电池中希瓦氏菌的生长条件第15-16页
        1.3.3 奥奈达希瓦氏菌(S.oneidensisMR-1)的环境意义第16页
        1.3.4 S.oneidensisMR-1的电子传递通路第16-17页
    1.4 转录组测序第17-20页
        1.4.1 转录组第17-18页
        1.4.2 研究转录组的基本方法第18-20页
        1.4.3 希瓦氏菌MR-1的转录组研究第20页
    1.5 铁硫环境下的电子传递效应第20-23页
第二章 希瓦氏菌MR-1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表征第23-39页
    2.1 构建希瓦氏菌燃料电池体系第23-28页
        2.1.1 实验用品和实验器材第23页
        2.1.2 保存扩展希瓦氏菌MR-1原样第23-24页
        2.1.3 测定希瓦氏菌的生长曲线第24页
        2.1.4 处理电极材料第24-25页
        2.1.5 处理质子交换膜第25页
        2.1.6 构建微生物燃料电池装置第25-26页
        2.1.7 实验设计及分组第26-27页
        2.1.8 希瓦氏菌MR-1的培养及电池构成第27-28页
    2.2 希瓦氏菌微生物燃料电池体系电信号的表征第28-34页
        2.2.1 希瓦氏菌MFC装置的极化曲线第28-31页
        2.2.2 希瓦氏菌MFC装置的开路电压变化第31-32页
        2.2.3 希瓦氏菌MFC装置的外接负载功率密度曲线第32-34页
    2.3 希瓦氏菌微生物燃料电池体系中微生物形态观察第34-37页
        2.3.1 电镜样品制备第34-35页
        2.3.2 电镜样品观察第35-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希瓦氏菌MR-1转录组分析第39-67页
    3.1 样品提取第39页
    3.2 分析流程第39-40页
    3.3 转录组测序分析第40-59页
        3.3.1 原始数据整理、过滤及质量评估第40-43页
        3.3.2 比对到基因组第43-46页
        3.3.3 基因组注释整理第46-47页
        3.3.4 eggNOG分析第47-50页
        3.3.5 表达差异基因分析第50-52页
        3.3.6 表达差异GO富集分析第52-54页
        3.3.7 表达差异KO分析第54-55页
        3.3.8 KEGG富集分析第55-58页
        3.3.9 KEGGPathway统计第58页
        3.3.10 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第58-59页
        3.3.11 转录组测序分析小结第59页
    3.4 转录本结构分析与优化第59-65页
        3.4.1 SNP分析第59-60页
        3.4.2 新转录本预测及功能预测第60-62页
        3.4.3 trans-encodedsRNA分析第62-63页
        3.4.4 cis-encodedsRNA分析第63-64页
        3.4.5 UTR分析第64-65页
    3.5 分析总结第65-67页
第四章 希瓦氏菌MR-1蛋白分析第67-79页
    4.1 实验材料第67页
    4.2 实验流程第67-72页
        4.2.1 希瓦氏菌MR-1样品蛋白提取第68页
        4.2.2 SDS-PAGE电泳第68-72页
    4.3 相关蛋白分析第72-78页
        4.3.1 对照样品中高表达蛋白的分析第72-74页
        4.3.2 实验样品中高表达蛋白的分析第74-75页
        4.3.3 两组样品蛋白表达的对比分析第75-78页
    4.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79-81页
    5.1 总结第79-80页
    5.2 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7页
作者简介第87-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激光雷达的二维即时定位与制图技术研究
下一篇:Mn掺杂AgInZnS双峰纳米棒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