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3页 |
1.1 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 第14-20页 |
1.1.1 海洋酸化的成因 | 第14-15页 |
1.1.2 海洋酸化引起全球共识 | 第15-16页 |
1.1.3 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 大型海藻在缓解贝类应对海洋酸化胁迫中的生态作用 | 第20-21页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1-2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海水酸化胁迫对紫贻贝、长牡蛎摄食生理的影响 | 第23-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2.1.1 实验动物的来源与驯化 | 第23页 |
2.1.2 实验设计与管理 | 第23-26页 |
2.1.3 实验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2.1.4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2.2 结果 | 第27-30页 |
2.2.1 海水中水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 | 第27-28页 |
2.2.2 海水酸化胁迫对紫贻贝、牡蛎滤水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2.2.3 海水酸化胁迫对紫贻贝、牡蛎吸收效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 讨论 | 第30-32页 |
2.3.1 海水酸化胁迫对紫贻贝和长牡蛎滤水率的影响 | 第30页 |
2.3.2 海水酸化胁迫对紫贻贝和长牡蛎吸收效率的影响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海水酸化胁迫对紫贻贝、长牡蛎代谢生理的影响 | 第32-39页 |
3.1 材料及方法 | 第32-34页 |
3.1.1 动物的来源与驯化 | 第32-33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3.1.3 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3.2 结果 | 第34-37页 |
3.2.1 海水酸化胁迫对紫贻贝和长牡蛎耗氧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2 海水酸化胁迫对紫贻贝和长牡蛎排氨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3 海水酸化胁迫对紫贻贝、牡蛎氧氮比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 讨论 | 第37-39页 |
3.4.1 海水酸化胁迫对紫贻贝和长牡蛎生理代谢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2 海水酸化胁迫对紫贻贝和牡蛎氧氮比的影响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海水酸化胁迫对紫贻贝和长牡蛎能量分配及其长牡蛎中关键调控酶的影响 | 第39-4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4.1.1 实验动物 | 第40页 |
4.1.2 实验设计 | 第40页 |
4.1.3 样品的测定 | 第40页 |
4.1.4 Na~+K~+-ATP酶和CAT酶的测定 | 第40-41页 |
4.1.5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4.2 结果 | 第41-44页 |
4.2.1 海水酸化胁迫对紫贻贝和长牡蛎能量分配的影响 | 第41-43页 |
4.2.2 海水酸化胁迫对紫贻贝、长牡蛎湿重特定生长率的影响 | 第43页 |
4.2.3 海水酸化胁迫对长牡蛎中Na~+/K~+-ATP酶活、CAT酶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 讨论 | 第44-48页 |
4.3.1 海水酸化对紫贻贝和长牡蛎能量分配的影响 | 第44-46页 |
4.3.2 海水酸化胁迫对长牡蛎能量的调节机制 | 第46页 |
4.3.3 海水酸化胁迫对海洋贝类CAT酶的影响 | 第46-48页 |
第五章 贝藻综合养殖在缓解海洋酸化负面效应中的作用 | 第48-57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5.1.2 野外模拟酸化实验系统的构建 | 第49-50页 |
5.1.3 测定方法 | 第50页 |
5.1.4 数据的分析 | 第50页 |
5.2 结果 | 第50-55页 |
5.2.1 海洋酸化模拟实验中海水化学参数的变化情况 | 第50-51页 |
5.2.2 海水酸化模拟实验中无机碳酸盐体系的变化 | 第51-52页 |
5.2.3 贝藻综合养殖在缓解海洋酸化中对长牡蛎生理参数的影响 | 第52-53页 |
5.2.4 贝藻综合养殖在缓解海洋酸化中对长牡蛎能量分配的影响 | 第53-54页 |
5.2.5 贝藻综合养殖在缓解海洋酸化中对长牡蛎生长的影响 | 第54-55页 |
5.3 讨论 | 第55-57页 |
第六章 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第57-5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6.2 创新点 | 第58页 |
6.3 展望 | 第58-59页 |
硕士期间的文章发表及专利申请情况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