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托公司综合能力评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本课题可能的特色与新意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信托业发展及其评级现状分析 | 第16-28页 |
2.1 信托概念界定与特征描述 | 第16-19页 |
2.1.1 信托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2 信托特征与职能划分 | 第17-19页 |
2.2 我国信托行业发展概述 | 第19-28页 |
2.2.1 我国信托业体制建设概述 | 第19-20页 |
2.2.2 我国信托业经营数据分析 | 第20-28页 |
第三章 我国信托公司综合能力评级模型构建 | 第28-39页 |
3.1 我国信托公司综合能力评级模型构建原则 | 第28-29页 |
3.2 综合能力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29-31页 |
3.2.1 综合指数法 | 第29页 |
3.2.2 灰色聚类法 | 第29-30页 |
3.2.3 层次分析法 | 第30页 |
3.2.4 数据包络法 | 第30-31页 |
3.2.5 因子聚类分析法 | 第31页 |
3.3 因子分析法概述 | 第31-36页 |
3.3.1 因子分析法原理 | 第31页 |
3.3.2 因子分析法的研究步骤 | 第31-36页 |
3.4 聚类分析法概述 | 第36-39页 |
3.4.1 聚类分析法原理 | 第36页 |
3.4.2 聚类分析法步骤 | 第36-39页 |
第四章 信托公司综合能力评级实证分析 | 第39-73页 |
4.1 信托公司综合能力评级实证分析 | 第39-41页 |
4.1.1 样本选取与指标选取 | 第39页 |
4.1.2 指标选取与解释 | 第39-41页 |
4.2 因子分析实证过程 | 第41-58页 |
4.2.1 数据标准化处理与适用性检验 | 第41-42页 |
4.2.2 公因子提取 | 第42-47页 |
4.2.3 因子旋转与因子命名 | 第47-50页 |
4.2.4 因子得分计算 | 第50-54页 |
4.2.5 因子得分分析 | 第54-58页 |
4.3 聚类分析实证过程 | 第58-73页 |
4.2.1 聚类评级分析 | 第58-70页 |
4.2.2 评级结果检验 | 第70-71页 |
4.2.3 评级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3-78页 |
5.1 结论 | 第73-74页 |
5.1.1 信托行业整体实力逐年上升 | 第73页 |
5.1.2 信托公司排名分布基本稳定 | 第73-74页 |
5.1.3 信托投资领域多样化 | 第74页 |
5.1.4 信托公司发展差异化 | 第74页 |
5.2 建议 | 第74-78页 |
5.2.1 完善外部环境,构建有序市场 | 第74-75页 |
5.2.2 加强内部自律,提升企业形象 | 第75-76页 |
5.2.3 积极创新业务,注重风险管理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