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31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5页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第11-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6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 | 第16-20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的三个方向 | 第20-26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6-3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三)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 第29-31页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学理探究 | 第31-59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本概念 | 第31-35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涵 | 第31-33页 |
(二)教育目标、德育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33-35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影响要素 | 第35-45页 |
(一)政治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构的外在框架 | 第36-38页 |
(二)经济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平衡的内在结构 | 第38-39页 |
(三)文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运行的柔性支撑 | 第39-41页 |
(四)科学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发展的核心动力 | 第41-45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建构 | 第45-59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 | 第45-47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建构的历史逻辑 | 第47-49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 | 第49-50页 |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的构成 | 第50-56页 |
(五)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的内在关联 | 第56-59页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历史逻辑 | 第59-105页 |
一、西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59-68页 |
(一)古希腊、古罗马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59-62页 |
(二)西欧中世纪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62-68页 |
小结 | 第68页 |
二、西方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68-80页 |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68-71页 |
(二)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71-74页 |
(三)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74-77页 |
(四)西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77-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80-94页 |
(一)西周“礼治天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81-83页 |
(二)秦“商鞅变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83-85页 |
(三)西汉“独尊儒术”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85-88页 |
(四)隋唐科举制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88-91页 |
(五)宋明理学思想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91-94页 |
小结 | 第94页 |
四、中国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94-105页 |
(一)革命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95-98页 |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98-100页 |
(三)改革开放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100-103页 |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联接目标体系 | 第105-132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联接目标的发展脉络 | 第105-113页 |
(一)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目标 | 第105-107页 |
(二)以“亲缘”为基础的族群目标 | 第107-109页 |
(三)以“地缘”为基础的地域目标 | 第109-111页 |
(四)以“民族”为基础的国家目标 | 第111-113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联接目标的刚性边界 | 第113-122页 |
(一)社会制度 | 第113-116页 |
(二)道德传统 | 第116-118页 |
(三)法律法规 | 第118-120页 |
(四)武装力量 | 第120-122页 |
小结 | 第122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联接目标的展开维度 | 第122-132页 |
(一)社会的共同理想 | 第122-125页 |
(二)国家的方针政策 | 第125-127页 |
(三)政党的价值主张 | 第127-129页 |
(四)组织的文化传承 | 第129-132页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协调目标体系 | 第132-161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协调目标的转变过程 | 第132-139页 |
(一)人与自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社会本位的确立 | 第132-134页 |
(二)人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个体本位的呼唤 | 第134-137页 |
(三)人与自身——个体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统一 | 第137-139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调目标的平衡之维 | 第139-147页 |
(一)稳定和发展的协调 | 第139-143页 |
(二)社会与个体的协调 | 第143-145页 |
(三)内知与外行的协调 | 第145-147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协调目标的基本方向 | 第147-161页 |
(一)物质文明:提供物质基础 | 第148-152页 |
(二)精神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 第152-154页 |
(三)政治文明:提供制度保障 | 第154-156页 |
(四)生态文明:人类存在发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 | 第156-161页 |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目标体系 | 第161-191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目标的三个维度 | 第161-171页 |
(一)世界观——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目标广泛开展的基础 | 第161-164页 |
(二)人生观——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目标持续运行的关键 | 第164-167页 |
(三)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目标最终实现的选择 | 第167-170页 |
(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辨证关系 | 第170-171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目标的四个主要方向 | 第171-180页 |
(一)政治教育目标 | 第172-174页 |
(二)思想教育目标 | 第174-175页 |
(三)道德教育目标 | 第175-178页 |
(四)法治教育目标 | 第178-180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目标的三个层次 | 第180-190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目标的属性 | 第180-183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目标的基础 | 第183-186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目标的要求 | 第186-190页 |
小结 | 第190-191页 |
第六章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本质追问 | 第191-217页 |
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的立论基础 | 第191-198页 |
(一)人的本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根本属性 | 第191-193页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科学内涵 | 第193-195页 |
(三)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体层次 | 第195-198页 |
二、目标体系视阈下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的原则 | 第198-202页 |
(一)社会性原则 | 第198-199页 |
(二)实践性原则 | 第199-200页 |
(三)发展性原则 | 第200-202页 |
三、目标体系视阈下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202-217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目标 | 第202-205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 | 第205-208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标 | 第208-217页 |
结语 | 第217-219页 |
参考文献 | 第219-228页 |
后记 | 第228-230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