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论文

具有修复抗生素导致肠道生态失调功能的乳杆菌筛选及其机制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缩写符号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1.1 肠道微生物对肠道健康作用的概述第13-14页
        1.1.1 肠道微生物的稳态第13页
        1.1.2 肠道微生物对宿主代谢和免疫的影响第13-14页
        1.1.3 肠道微生物紊乱和宿主疾病第14页
    1.2 抗生素的使用对肠道健康的影响第14-20页
        1.2.1 抗生素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状态第15-16页
        1.2.2 抗生素使用导致的宿主代谢机能改变第16-18页
        1.2.3 抗生素使用导致的免疫异常和炎症反应第18-19页
        1.2.4 抗生素使用导致的生态失调和肠道疾病第19-20页
    1.3 乳杆菌在肠道健康中的应用第20-23页
        1.3.1 治疗肠道菌群紊乱的一般方法第20-21页
        1.3.2 乳杆菌恢复肠道菌群紊乱的研究进展第21-22页
        1.3.3 乳杆菌修复肠道菌群紊乱的潜在机制第22-23页
    1.4 论文立题背景及意义第23页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抗生素导致的肠道功能失衡与评价模型的建立第25-40页
    2.1 前言第25页
    2.2 材料与设备第25-26页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25-26页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26页
    2.3 实验方法第26-29页
        2.3.1 抗生素的制备和动物实验方案第26-27页
        2.3.2 小鼠血常规指标的测定第27页
        2.3.3 小鼠肝、肾内丙二醛和过氧化氢酶水平的检测第27页
        2.3.4 小鼠肠道通透性的测定第27页
        2.3.5 小鼠结肠中紧密连接蛋白的测定第27页
        2.3.6 小鼠回肠中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免疫荧光测定第27页
        2.3.7 小鼠粪便基因组提取和16SrDNA测序分析第27-28页
        2.3.8 数据分析第28页
        2.3.9 数据上传与存储第28-29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9-39页
        2.4.1 不同抗生素对小鼠体重的影响第29页
        2.4.2 抗生素对小鼠血常规指标的影响第29-30页
        2.4.3 抗生素对小鼠的肝和肾氧化应激影响第30-31页
        2.4.4 抗生素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第31-32页
        2.4.5 氨苄青霉素导致肠道紊乱模型的建立第32-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具有优良特性乳杆菌的体外筛选第40-54页
    3.1 前言第40页
    3.2 材料与设备第40-41页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40-41页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41页
    3.3 实验方法第41-45页
        3.3.1 菌种的分离和培养第41-42页
        3.3.2 乳杆菌的代时测定第42页
        3.3.3 乳杆菌的体外模拟胃肠液耐受实验第42页
        3.3.4 乳杆菌对低聚果糖和其他糖类的利用情况第42-43页
        3.3.5 乳杆菌的抗生素敏感性测试第43页
        3.3.6 乳杆菌对肠道细胞的粘附性测定第43页
        3.3.7 乳杆菌的体内定植实验第43-44页
        3.3.8 乳杆菌生物特性的主成分分析第44页
        3.3.9 数据分析第44-45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5-52页
        3.4.1 乳杆菌的生长速率情况第45页
        3.4.2 乳杆菌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中的耐受能力第45-46页
        3.4.3 乳杆菌对低聚糖和其他糖类的利用情况第46-47页
        3.4.4 乳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和敏感性第47-48页
        3.4.5 乳杆菌对肠道HT-29细胞粘附性质的比较第48-49页
        3.4.6 不同乳杆菌在小鼠体内的定植情况第49-51页
        3.4.7 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具有优良性质的乳杆菌第51-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乳杆菌混菌对不同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的修复效果第54-69页
    4.1 前言第54页
    4.2 材料与设备第54-55页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54页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54-55页
    4.3 实验方法第55-56页
        4.3.1 乳杆菌的培养和灌胃乳杆菌制剂的制备第55页
        4.3.2 动物实验方案第55-56页
        4.3.3 小鼠粪便基因组提取和16SrDNA测序分析第56页
        4.3.4 小鼠粪便和盲肠中短链脂肪酸的测定第56页
        4.3.5 组织病理学切片检测第56页
        4.3.6 数据分析第56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6-67页
        4.4.1 乳杆菌混菌对抗生素造成的生理表观变化的缓解作用第56-58页
        4.4.2 乳杆菌混菌对抗生素造成的肠道菌群紊乱的恢复作用第58-63页
        4.4.3 乳杆菌混菌对抗生素造成的短链脂肪酸水平改变的恢复作用第63-65页
        4.4.4 乳杆菌混菌B组对高剂量头孢克肟导致肠道损伤的恢复作用研究第65-67页
    4.5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五章 乳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导致肠道生态失调的修复作用第69-85页
    5.1 前言第69页
    5.2 材料与设备第69-70页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69-70页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70页
    5.3 实验方法第70-73页
        5.3.1 乳杆菌的培养和灌胃乳杆菌的制备第70页
        5.3.2 动物实验方案第70-71页
        5.3.3 小鼠肠道屏障指标的测定第71页
        5.3.4 小鼠肠道组织的RNA提取、反转录和定量PCR的测定第71页
        5.3.5 小鼠粪便的基因组分析第71页
        5.3.6 小鼠粪便中差异菌群的分析第71-72页
        5.3.7 小鼠粪便代谢物的测定第72页
        5.3.8 肠道菌群和代谢物相关性分析第72页
        5.3.9 小鼠结肠中炎症因子含量的测定第72页
        5.3.10 数据分析第72页
        5.3.11 数据上传与存储第72-73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73-83页
        5.4.1 单一乳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导致的肠道屏障破坏的恢复作用第73-75页
        5.4.2 乳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导致的特征菌群紊乱的恢复作用第75-79页
        5.4.3 乳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导致粪便代谢物改变的恢复作用第79-80页
        5.4.4 氨苄青霉素暴露以及乳杆菌修复后肠道菌群和代谢物的相关性分析第80-82页
        5.4.5 乳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导致的肠道生态失调的免疫调节作用第82-83页
    5.5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六章 两株乳杆菌缓解抗生素导致肠道生态失调的机制研究第85-94页
    6.1 前言第85页
    6.2 材料与设备第85-86页
        6.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85页
        6.2.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85-86页
    6.3 实验方法第86-87页
        6.3.1 小鼠结肠中NF-κB水平的测定第86页
        6.3.2 小鼠结肠中NF-κB免疫荧光表达的测定第86页
        6.3.3 结肠癌细胞Caco-2的培养和Transwell的接种第86页
        6.3.4 细胞Transwell屏障中TEER值的测定第86页
        6.3.5 乳杆菌的培养和菌悬液的制备第86-87页
        6.3.6 脂多糖诱导和乳杆菌对细胞跨膜上皮电阻的影响第87页
        6.3.7 细胞中GPR109A基因表达的测定第87页
        6.3.8 植物乳杆菌CGMCC12436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组注释第87页
        6.3.9 数据分析第87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87-92页
        6.4.1 乳杆菌对NF-κB通路的调节作用第87-89页
        6.4.2 乳杆菌对LPS导致肠道屏障破坏的缓解作用第89-90页
        6.4.3 乳杆菌对LPS导致GPR109A上调的缓解作用第90-91页
        6.4.4 植物乳杆菌CGMCC12436(LacP)的全基因组分析第91-92页
    6.5 本章小结第92-94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94-97页
论文创新点第97-98页
致谢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16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DNA分子介导的自组装纳米结构与重金属离子及microRNA的原位定量检测
下一篇:长双歧杆菌遗传与表型多样性及其与免疫调节功能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