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DNA分子介导的自组装纳米结构与重金属离子及microRNA的原位定量检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6页
    1.1 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前景第11页
    1.2 纳米材料第11-18页
        1.2.1 贵金属纳米材料第11-13页
        1.2.2 半导体纳米材料第13-16页
        1.2.3 上转换纳米材料第16-17页
        1.2.4 复合纳米材料第17-18页
    1.3 分子介导的无机纳米粒子自组装第18-21页
        1.3.1 基于DNA分子的纳米粒子自组装第19-20页
        1.3.2 基于纤维、病毒和蛋白等大分子的纳米粒子自组装第20页
        1.3.3 基于嵌段共聚物的纳米粒子自组装第20-21页
    1.4 纳米粒子组装体的光学性质及相关应用第21-24页
        1.4.1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第21页
        1.4.2 手性光学活性(Circular Dichroism,CD)第21-23页
        1.4.3 荧光/发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第23-24页
    1.5 由DNA介导纳米组装体在生物传感检测方面的应用第24页
    1.6 本论文的选题及设计第24-25页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第二章 金纳米粒子三聚体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的研究及银和汞离子的超灵敏检测第26-37页
    2.1 前言第26页
    2.2 材料与设备第26-27页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26-27页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7页
    2.3 实验方法第27-28页
        2.3.1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第27页
        2.3.2 金纳米粒子修饰单链核酸(ssDNA)第27页
        2.3.3 金纳米粒子修饰单链核酸(ssDNA)第27页
        2.3.4 金纳米粒子修饰拉曼信标分子第27-28页
        2.3.5 三重拉曼信标修饰的金纳米粒子三聚体的构建第28页
        2.3.6 银离子和汞离子的检测第28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8-36页
        2.4.1 实验原理第28-29页
        2.4.2 实验方案可行性验证第29-30页
        2.4.3 Hg~(2+)和Ag~+检测方法的建立第30-32页
        2.4.4 Hg~(2+)和Ag~+的同时检测第32-35页
        2.4.5 验证Hg~(2+)和Ag~+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第35页
        2.4.6 实际样品的检测第35-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基于等离子手性和上转换荧光的双模态光学信号对细胞内的microRNA进行检测和成像第37-59页
    3.1 前言第37-38页
    3.2 材料与设备第38-39页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38-39页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9页
    3.3 实验方法第39-42页
        3.3.1 NaGdF_4:Yb,Er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的制备第39页
        3.3.2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第39-40页
        3.3.3 金-上转换纳米粒子四面体的制备第40页
        3.3.4 金-上转换纳米粒子四面体的功能化第40页
        3.3.5 金-上转换四面体对DNA降解酶(DNase)的稳定性测定第40页
        3.3.6 金-上转换四面体细胞毒性的测定第40-41页
        3.3.7 金-上转换纳米粒子四面体细胞活性测定第41页
        3.3.8 转染后的海拉细胞内microRNA-21的定量检测第41页
        3.3.9 金-上转换四面体对microRNA21的响应第41页
        3.3.10 实验所用细胞的培养第41页
        3.3.11 基于CD信号检测细胞内microRNA含量的方法的构建第41页
        3.3.12 细胞内microRNA的激光共聚焦荧光成像第41-42页
        3.3.13 向海拉细胞内转染microRNA21以及其反义序列第42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2-58页
        3.4.1 实验原理第42页
        3.4.2 金-上转换纳米粒子四面体的结构和光学表征第42-46页
        3.4.3 利用四面体检测胞外microRNA效果的评价第46-48页
        3.4.4 金-上转换纳米粒子四面体的稳定性和毒性第48-52页
        3.4.5 细胞对金-上转换四面体的摄取第52-55页
        3.4.6 活细胞中microRNA的检测第55-58页
    3.5 实验结论第58-59页
第四章 构建多功能异质纳米粒子四面体第59-70页
    4.1 前言第59页
    4.2 材料与设备第59-60页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59-60页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60页
    4.3 实验方法第60-62页
        4.3.1 硫化银纳米粒子(Ag_2S)的合成第60-61页
        4.3.2 金-硫化铜纳米粒子(Au-Cu_9S_5NP)的合成第61页
        4.3.3 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制备第61-62页
        4.3.4 异质纳米粒子四面体的组装第62页
        4.3.5 四面体的功能化第62页
        4.3.6 构建的四面体对microRNA-203b和microRNA-21检测第62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62-68页
        4.4.1 多功能纳米粒子四面体的构建原理第62-63页
        4.4.2 四面体的结构表征第63-66页
        4.4.3 四面体的光谱表征第66-67页
        4.4.4 四面体光热效应第67-68页
    4.5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五章 基于多功能异质纳米四面体的双重microRNAs的实时原位检测和成像第70-88页
    5.1 前言第70-71页
    5.2 材料与设备第71页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71页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71页
    5.3 实验方法第71-75页
        5.3.1 异质四面体细胞毒性的评价第71页
        5.3.2 四面体的光热效应对细胞的杀伤力的评价第71页
        5.3.3 向人乳腺癌细胞(MCF-7)内转染microRNA21,microRNA203~b及其反义序列第71页
        5.3.4 转染后的细胞中microRNA-203~b和microRNA-21含量的确定第71-74页
        5.3.5 microRNA-203~b和microRNA21的胞内成像第74-75页
        5.3.6 肿瘤模型的构建第75页
        5.3.7 小鼠活体内的多模态成像第75页
        5.3.8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检测第75页
        5.3.9 小鼠体内的肿瘤治疗第75页
        5.3.10 肿瘤组织切片检查第75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75-87页
        5.4.1 四面体同时检测胞外microRNA-203~b和microRNA21的灵敏度第75-77页
        5.4.2 四面体浓度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第77-78页
        5.4.3 MCF-7细胞对四面体的摄取以及在细胞内的反应动力学第78页
        5.4.4 胞内同时定量检测microRNA-203~b和microRNA21的检测方法的建立第78-80页
        5.4.5 四面体胞内检测的可靠性评价第80-81页
        5.4.6 miNRA响应的小鼠体内的多模态成像第81-84页
        5.4.7 小鼠肿瘤的光热治疗第84-87页
    5.5 本章小结第87-88页
主要结论第88-89页
创新点第89-90页
致谢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101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酶法提取虎杖中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酯的合成研究
下一篇:具有修复抗生素导致肠道生态失调功能的乳杆菌筛选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