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7页 |
1.2.1 末次冰期盛冰期以来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2.1.1 盛冰期气候环境变化特征 | 第17-20页 |
1.2.1.2 冰消期气候环境变化特征 | 第20-22页 |
1.2.1.3 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特征 | 第22-23页 |
1.2.2 毛乌素沙漠盛冰期以来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1.2.2.1 中国沙漠形成演化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第24页 |
1.2.2.2 毛乌素沙漠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2.2.3 毛乌素沙漠风沙活动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实验方法 | 第29-35页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29-3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9页 |
2.1.2 地质与地貌 | 第29-30页 |
2.1.3 气候与水文 | 第30-31页 |
2.1.4 土壤与植被 | 第31页 |
2.2 数据来源实验方法 | 第31-35页 |
2.2.1 野外考察与样品采集 | 第31-32页 |
2.2.2 室内样品测试 | 第32-35页 |
2.2.2.1 光释光测年 | 第32-33页 |
2.2.2.2 粒度 | 第33-34页 |
2.2.2.3 磁化率 | 第34页 |
2.2.2.4 化学元素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风沙活动的地质记录 | 第35-45页 |
3.1 风沙活动的沉积相解译 | 第35页 |
3.2 古风成砂的基本特征 | 第35-38页 |
3.3 古风成砂地层剖面 | 第38-42页 |
3.3.1 大柳塔(DLT)剖面 | 第39-40页 |
3.3.2 西张牛滩(NB)剖面 | 第40-42页 |
3.4 地层记录的风沙活动 | 第42-44页 |
3.5 历史时期的风沙活动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盛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 | 第45-79页 |
4.1 大柳塔(DLT)剖面 | 第45-65页 |
4.1.1 粒度 | 第45-55页 |
4.1.1.1 粒度组成特征 | 第45-48页 |
4.1.1.2 粒度参数特征 | 第48-54页 |
4.1.1.3 粒度反映的气候变化 | 第54-55页 |
4.1.2 磁化率 | 第55-59页 |
4.1.2.1 磁化率特征 | 第55-58页 |
4.1.2.2 磁化率反映的气候变化 | 第58-59页 |
4.1.3 化学元素 | 第59-65页 |
4.1.3.1 化学元素氧化物特征 | 第59-63页 |
4.1.3.2 化学元素氧化物比值特征 | 第63-64页 |
4.1.3.3 化学元素反映的气候变化 | 第64-65页 |
4.2 西张牛滩(NB)剖面 | 第65-79页 |
4.2.1 粒度 | 第65-71页 |
4.2.1.1 粒度组成特征 | 第65-67页 |
4.2.1.2 粒度参数特征 | 第67-70页 |
4.2.1.3 粒度反映的气候变化 | 第70-71页 |
4.2.2 磁化率 | 第71-74页 |
4.2.2.1 磁化率特征 | 第71-73页 |
4.2.2.2 磁化率反映的气候变化 | 第73-74页 |
4.2.3 化学元素 | 第74-79页 |
4.2.3.1 化学元素氧化物特征 | 第74-76页 |
4.2.3.2 化学元素氧化物比值特征 | 第76-77页 |
4.2.3.3 化学元素反映的气候变化 | 第77-79页 |
第五章 风沙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成因联系 | 第79-85页 |
5.1 风沙活动分期 | 第79-80页 |
5.2 气候变化分期 | 第80-84页 |
5.3 风沙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成因联系 | 第84-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初步结论 | 第85页 |
6.2 问题与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103-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