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2 隧道震害形式与主要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1.3 隧道抗震研究的发展 | 第12-14页 |
1.3.1 国内隧道抗震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外隧道抗震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隧道地震破坏主要形式 | 第14-16页 |
1.5 隧道地震动研究方法简述 | 第16-18页 |
1.5.1 地震系数法 | 第16页 |
1.5.2 反应位移法 | 第16-17页 |
1.5.3 时程分析法 | 第17页 |
1.5.4 反应谱法 | 第17-18页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7 本文研究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2.1 地震对隧道结构破坏的特点 | 第21-22页 |
2.1.1 隧道震害特点 | 第21页 |
2.1.2 地震对隧道结构破坏的特点 | 第21-22页 |
2.2 隧道震害影响因素研究 | 第22-23页 |
2.2.1 地震烈度与震级影响 | 第22页 |
2.2.2 埋深的影响 | 第22-23页 |
2.2.3 围岩条件影响 | 第23页 |
2.2.4 隧道结构模式影响 | 第23页 |
2.3 地层动力本构模型 | 第23-26页 |
2.3.1 粘弹性模型 | 第23-24页 |
2.3.2 土的弹塑性模型 | 第24-26页 |
2.4 地震作用下土层的动力响应计算 | 第26-29页 |
2.4.1 剪切梁法 | 第26-27页 |
2.4.2 集中质量法 | 第27页 |
2.4.3 有限单元法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地震波的合理选取和地震动的输入机制研究 | 第29-37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有限元动力分析基础 | 第29-33页 |
3.2.1 基岩位置 | 第29页 |
3.2.2 地震波选取的必要性 | 第29-31页 |
3.2.3 地震波的选取 | 第31-32页 |
3.2.4 地震波输入 | 第32-33页 |
3.2.5 边界选取 | 第33页 |
3.3 有限元数值分析的几个关键问题 | 第33-36页 |
3.3.1 阻尼的设定 | 第33-34页 |
3.3.2 网格尺寸的设定与滤波效应 | 第34页 |
3.3.3 地震波的基线校正 | 第34-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赵家岭双连拱隧道高烈度地震动力响应数值模拟 | 第37-61页 |
4.1 有限元法计算原理 | 第37-38页 |
4.1.1 有限元动力计算方法概述 | 第37页 |
4.1.2 ANSYS软件简介 | 第37-38页 |
4.2 赵家岭隧道工程概况 | 第38-40页 |
4.3 赵家岭隧道动力响应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第40-43页 |
4.3.1 模型建立 | 第40-41页 |
4.3.2 地震波选取与调整 | 第41-42页 |
4.3.3 滤波处理 | 第42-43页 |
4.3.4 地震波基线校正 | 第43页 |
4.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4.4.1 地震波对隧道位移的影响 | 第43-44页 |
4.4.2 地震波对衬砌内力的影响 | 第44-45页 |
4.4.3 地震波对中隔墙的影响 | 第45-46页 |
4.5 高烈度地震动与远场地地震作用响应对比 | 第46-48页 |
4.5.1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46页 |
4.5.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4.6 中隔墙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48-58页 |
4.6.1 洞身段中隔墙动力响应分析 | 第48-54页 |
4.6.2 洞口段中隔墙动力响应分析 | 第54-5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五章 高烈度地区双连拱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 第61-75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地震动力响应影响因素 | 第61页 |
5.3 双连拱隧道三维模型建立 | 第61-62页 |
5.4 埋深对双连拱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2-65页 |
5.4.1 工况模型 | 第62-63页 |
5.4.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5.5 中墙厚度对双连拱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5-67页 |
5.5.1 工况模型 | 第65-66页 |
5.5.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5.6 地层物理力学参数对双连拱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7-70页 |
5.6.1 工况模型 | 第67-68页 |
5.6.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8-70页 |
5.7 地震波对双连拱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70-73页 |
5.7.1 地震波持时的影响 | 第70-71页 |
5.7.2 场地卓越频率的影响 | 第71页 |
5.7.3 地震波入射方向的影响 | 第71-73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8页 |
6.1 结论 | 第75-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附件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