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9-20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充方法 | 第21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21-23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3-37页 |
2.1 贫困的界定 | 第23-29页 |
2.1.1 贫困的定义及特征 | 第23-25页 |
2.1.2 贫困的外延 | 第25-26页 |
2.1.3 贫困的衡量标准 | 第26-27页 |
2.1.4 印度的贫困标准 | 第27-29页 |
2.2 反贫困的界定 | 第29-31页 |
2.2.1 反贫困的内涵 | 第29-30页 |
2.2.2 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 第30-31页 |
2.3 元治理理论 | 第31-36页 |
2.3.1 治理理论 | 第31-32页 |
2.3.2 治理的失灵与元治理的兴起 | 第32页 |
2.3.3 元治理的内涵 | 第32-34页 |
2.3.4 元治理的主体与实现方式 | 第34-36页 |
2.4 元治理与反贫困的契合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印度农村的贫困与反贫困实践 | 第37-57页 |
3.1 印度农村贫困状况 | 第37-44页 |
3.1.1 贫困人口基数大,区域性分布显著 | 第37-39页 |
3.1.2 农村土地占有极度不均衡,两级分化严重 | 第39-40页 |
3.1.3 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和其他落后种姓贫困显著 | 第40-43页 |
3.1.4 农村妇女、儿童受贫困影响明显 | 第43-44页 |
3.2 印度农村贫困的原因 | 第44-48页 |
3.2.1 历史原因 | 第45页 |
3.2.2 经济原因 | 第45-46页 |
3.2.3 政治原因 | 第46-47页 |
3.2.4 宗教文化原因 | 第47页 |
3.2.5 其他致贫因素 | 第47-48页 |
3.3 贫困对印度农村社会生活的影响 | 第48-50页 |
3.3.1 农村贫困长期存在引发了社会动荡 | 第48-49页 |
3.3.2 贫困激化宗教矛盾、种姓矛盾和民族矛盾 | 第49-50页 |
3.4 印度农村反贫困实践 | 第50-57页 |
3.4.1 实施土地制度改革 | 第50-51页 |
3.4.2 颁布农贫困人口就业法 | 第51-53页 |
3.4.3 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 第53-54页 |
3.4.4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第54-57页 |
第四章 元治理视域下印度农村反贫困治理实践—以拉贾斯坦邦IAY项目的执行为例 | 第57-72页 |
4.1 拉贾斯坦邦简介 | 第57-58页 |
4.1.1 拉贾斯坦邦贫困情况 | 第57-58页 |
4.1.2 拉贾斯坦邦政党简介 | 第58页 |
4.2 拉贾斯坦邦IAY项目执行情况 | 第58-63页 |
4.2.1 IAY住房项目介绍 | 第58-59页 |
4.2.2 拉贾斯坦邦IAY住房项目执行情况 | 第59-63页 |
4.3 拉贾斯坦邦IAY项目执行的参与主体及作用 | 第63-67页 |
4.3.1 政府在农村反贫困中履行“元治理者”角色的方式 | 第63-65页 |
4.3.2 潘查亚特及其在反贫困中发挥的作用 | 第65-66页 |
4.3.3 非政府组织及其在反贫困中发挥的作用 | 第66-67页 |
4.3.4 社会公民及其在反贫困中发挥的作用 | 第67页 |
4.4 拉贾斯坦邦IAY项目执行中存在的困境 | 第67-69页 |
4.4.1 府际合作意识不强 | 第67-68页 |
4.4.2 地方政府控制职能的过度“回归” | 第68页 |
4.4.3 成熟的公民社会及自组织体系缺位 | 第68-69页 |
4.5 拉贾斯坦邦IAY项目执行存在困境的原因 | 第69-72页 |
4.5.1 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 | 第69-70页 |
4.5.2 社会审计中地方势力间的博弈 | 第70-72页 |
第五章 元治理视域下中印农村反贫困比较 | 第72-85页 |
5.1 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成效与不足 | 第72-77页 |
5.1.1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程 | 第72-73页 |
5.1.2 精准扶贫与脱贫攻坚 | 第73-75页 |
5.1.3 中国精准扶贫的经验与困境 | 第75-77页 |
5.2 中国精准扶贫的参与主体及其作用 | 第77-80页 |
5.2.1 政府 | 第78页 |
5.2.2 民间组织 | 第78-79页 |
5.2.3 扶贫对象 | 第79-80页 |
5.3 元治理视域下中印农村反贫困的相似之处 | 第80-83页 |
5.3.1 政府主导农村反贫困 | 第80-81页 |
5.3.2 农村反贫困借力基层自治组织 | 第81-82页 |
5.3.3 反贫困中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 第82-83页 |
5.4 元治理视域下中印农村反贫困的差异 | 第83-85页 |
5.4.1 府际合作差异 | 第83-84页 |
5.4.2 反贫困模式差异 | 第84-85页 |
第六章 元治理视域下印度农村反贫困的经验与教训 | 第85-90页 |
6.1 元治理视域下印度农村反贫困的经验 | 第85-87页 |
6.1.1 发挥政府“同辈中长者”作用,持续推进反贫困 | 第85-86页 |
6.1.2 培育多元治理主体,助力农村反贫困 | 第86页 |
6.1.3 赋权贫困人口,培养贫困人口自主脱贫意识 | 第86-87页 |
6.2 元治理视域下印度农村反贫困的教训 | 第87-90页 |
6.2.1 政府要加强反贫困治理能力建设 | 第87-88页 |
6.2.2 政府要把握好控制与自治间的平衡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