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构造论文

缸套分区差异织构的润滑摩擦和机油消耗协同控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第13-16页
        1.2.1 织构化缸套-活塞环的润滑摩擦研究第13-15页
        1.2.2 织构化缸套-活塞环的机油消耗研究第15-16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第二章 织构化缸套-活塞环润滑摩擦和机油消耗模型第18-28页
    2.1 模型基本信息第18-20页
        2.1.1 样机主要技术参数第18-19页
        2.1.2 缸套-活塞环几何模型第19-20页
    2.2 缸套-活塞环混合润滑理论基础第20-23页
        2.2.1 控制方程第20-21页
        2.2.2 油膜厚度方程第21页
        2.2.3 微凸体接触方程第21-22页
        2.2.4 径向载荷平衡方程第22-23页
        2.2.5 摩擦力方程第23页
        2.2.6 粘压方程第23页
    2.3 缸套壁面润滑油蒸发消耗理论基础第23-25页
        2.3.1 残余油膜厚度方程第23-24页
        2.3.2 油膜温度方程第24页
        2.3.3 机油相变方程第24-25页
        2.3.4 机油蒸发质量流量方程第25页
    2.4 模型边界条件和求解第25-27页
        2.4.1 压力边界第25-26页
        2.4.2 热边界第26页
        2.4.3 计算流程第26-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缸套织构几何参数和空间分布协同优化设计第28-47页
    3.1 凹坑排列方式对润滑摩擦的影响第28-31页
        3.1.1 凹坑排列方案第28页
        3.1.2 计算结果分析第28-31页
    3.2 凹坑织构参数对润滑摩擦的影响第31-36页
        3.2.1 凹坑半径的影响第31-33页
        3.2.2 凹坑深度的影响第33-35页
        3.2.3 凹坑面积占有率的影响第35-36页
    3.3 凹坑织构参数对机油耗的影响第36-40页
        3.3.1 凹坑半径的影响第36-38页
        3.3.2 凹坑深度的影响第38-39页
        3.3.3 凹坑面积占有率的影响第39-40页
    3.4 缸套分区差异织构设计第40-46页
        3.4.1 珩磨缸套和织构缸套摩擦性能比较第41-44页
        3.4.2 缸套分区织构的设计依据第44-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缸套-活塞环基础摩擦性能试验及分析第47-59页
    4.1 缸套织构加工和摩擦学测试第47-51页
        4.1.1 激光微织构设备和工艺第47-48页
        4.1.2 往复摩擦实验设备第48-49页
        4.1.3 实验方案第49-51页
    4.2 全程一致织构缸套和珩磨缸套比较第51-54页
        4.2.1 流体润滑状态第51-52页
        4.2.2 边界和混合润滑状态第52-54页
    4.3 分区差异织构缸套的摩擦性能第54-58页
        4.3.1 流体润滑状态第54-56页
        4.3.2 边界和混合润滑状态第56-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织构化缸套发动机台架实验第59-69页
    5.1 发动机台架测试第59-61页
        5.1.1 测试台架第59-60页
        5.1.2 测试方法和流程第60-61页
    5.2 倒拖实验结果第61-66页
        5.2.1 不同凹坑排列方式织构缸套比较第61-62页
        5.2.2 分区差异织构缸套与珩磨缸套比较第62-66页
    5.3 分区差异织构缸套的整机燃油耗和机油耗第66-68页
        5.3.1 燃油消耗比较第66-68页
        5.3.2 机油消耗比较第68页
    5.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9-72页
    6.1 研究工作总结第69-70页
    6.2 研究工作展望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致谢第75-76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排放特性的小型风冷柴油机燃烧过程研究
下一篇:柴油机漏电流式颗粒物传感器内微粒的动力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