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免疫学论文

重组杨树菇凝集素(rAAL)的佐剂效应及机理研究

摘要第11-16页
Abstract第16-21页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s)第22-2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5-45页
    1 免疫佐剂第25-27页
        1.1 免疫佐剂的概念第25-26页
        1.2 免疫佐剂的种类第26-27页
            1.2.1 增加免疫原性的佐剂第26-27页
            1.2.2 具备免疫刺激性的佐剂第27页
            1.2.3 兼具增加免疫原性和免疫刺激性的佐剂第27页
    2 杨树菇凝集素第27-29页
        2.1 天然提取的杨树菇凝集素(AAL)第27-28页
        2.2 原核重组的杨树菇凝集素(rAAL)第28-29页
    3 转录组学第29-32页
        3.1 转录组第29-30页
        3.2 高通量测序技术第30-31页
        3.3 高通量测序的数据处理第31-32页
    4 miRNA第32-41页
        4.1 miRNA的概念及生物体内形成第32-33页
        4.2 miRNA靶基因预测第33-34页
        4.3 miRNA与免疫第34-41页
            4.3.1 miRNA与血细胞分化第35-39页
            4.3.2 miR-124研究进展第39-41页
    5 免疫细胞第41-43页
        5.1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化及分类第41-42页
        5.2 白细胞跨内皮迁移第42-43页
    6 禽流感第43-44页
    问题提出第44-45页
第二章 rAAL对灭活禽流感病毒H_9N_2的佐剂作用第45-5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5-53页
        1.1 试验材料第45-47页
            1.1.1 试验材料第45页
            1.1.2 试验动物第45页
            1.1.3 试验试剂及主要溶液配方第45-46页
            1.1.4 主要试验器材第46-47页
        1.2 试验方法第47-53页
            1.2.1 禽流感病毒H_9N_2的增殖及血凝效价测定第47页
            1.2.2 rAAL作为灭活禽流感病毒H_9N_2佐剂的免疫程序第47-48页
            1.2.3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离第48页
            1.2.4 淋巴细胞计数第48页
            1.2.5 CCK-8检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第48-49页
            1.2.6 小鼠脾脏中CD4~+T、CD8~+T细胞数量及比例测定第49页
            1.2.7 免疫小鼠血清中H_9N_2的抗体水平检测第49-50页
            1.2.8 rAAL体外刺激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第50-53页
        1.3 数据统计及分析第5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3-56页
        2.1 免疫小鼠血清中H_9N_2的抗体水平第53页
        2.2 免疫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第53-54页
        2.3 免疫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中CD4~+T、CD8~+T细胞比例变化第54-55页
        2.4 rAAL体外刺激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第55-56页
    3 讨论第56-58页
        3.1 rAAL作为灭活禽流感病毒H_9N_2佐剂的效果第56页
        3.2 rAAL对小鼠免疫反应的影响第56-58页
            3.2.1 rAAL增强小鼠的细胞免疫第56-57页
            3.2.2 rAAL促进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量第57-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三章 小鼠注射rAAL后脾脏转录组学分析第59-10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9-67页
        1.1 试验材料第59-60页
            1.1.1 试验材料第59页
            1.1.2 试验动物第59页
            1.1.3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59-60页
        1.2 试验方法第60-62页
            1.2.1 试验动物分组及免疫方案第60页
            1.2.2 免疫小鼠血清H_9N_2血凝抑制效价第60页
            1.2.3 免疫小鼠脾脏RNA提取第60-61页
            1.2.4 小鼠脾脏cDNA文库构建及测序第61-62页
        1.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第62-64页
            1.3.1 原始序列数据处理第62页
            1.3.2 序列比对第62-63页
            1.3.3 测序随机性分析及基因覆盖度统计第63页
            1.3.4 基因转录水平的统计计算第63页
            1.3.5 样品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DEGs)第63页
            1.3.6 GO功能富集分析第63-64页
            1.3.7 代谢通路(Pathway)富集分析第64页
            1.3.8 基因差异表达模式聚类分析第64页
        1.4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第64-67页
            1.4.1 验证的基因第64-65页
            1.4.2 qRT-PCR试验第65-6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7-90页
        2.1 免疫小鼠血清H_9N_2的血凝抑制效价第67页
        2.2 各组样品RNA质量检测结果第67-68页
        2.3 各组样品测序后序列与小鼠基因组比对结果第68-70页
        2.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70-71页
        2.5 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第71-73页
            2.5.1 rAAL组和control组10个基因的验证结果第71-72页
            2.5.2 H_9N_2+rAAL组和H_9N_2组10个基因的验证结果第72-73页
        2.6 差异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第73-82页
            2.6.1 Control-vs-rAAL差异基因GO生物功能富集分析第76-80页
            2.6.2 H_9N_2+rAAL-vs-H_9N_2差异基因GO生物功能富集分析第80-82页
        2.7 差异基因KEGGPathway富集分析第82-90页
            2.7.1 rAAL-vs-control差异基因Pathway富集分析第82-86页
            2.7.2 H_9N_2+rAAL组-vs-H_9N_2组差异基因Pathway富集分析第86-90页
    3 讨论第90-100页
        3.1 rAAL的佐剂效果第90页
        3.2 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第90页
        3.3 rAAL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分化第90-91页
        3.4 rAAL促进中性粒细胞跨内皮迁移第91-96页
            3.4.1 rAAL增加IL-1β转录水平,增加白细胞数量第92页
            3.4.2 rAAL促进整合素和选择素基因表达量,启动白细胞迁移第92-94页
            3.4.3 rAAL促进趋化因子基因表达量,趋化中性粒细胞跨内皮迁移第94-96页
        3.5 rAAL与T细胞免疫、B细胞免疫第96-100页
            3.5.1 rAAL增加cfd基因表达,激活补体系统第96-97页
            3.5.2 rAAL促进T淋巴细胞分化第97-99页
            3.5.3 rAAL增强B淋巴细胞活化第99-100页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四章 小鼠注射rAAL脾脏miRNA差异表达研究第101-14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1-107页
        1.1 试验材料第101-102页
            1.1.1 试验材料第101页
            1.1.2 试验动物第101页
            1.1.3 主要试验试剂第101页
            1.1.4 主要试验仪器第101-102页
        1.2 试验方法第102-103页
            1.2.1 试验动物分组及免疫方案第102页
            1.2.2 免疫小鼠脾脏RNA提取第102页
            1.2.3 小鼠小RNA文库的构建及测序第102-103页
        1.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第103-105页
            1.3.1 原始数据处理第103页
            1.3.2 小RNA碱基偏向性和片段中碱基数目统计第103页
            1.3.3 不同样品间小RNA特有序列和公共序列第103-104页
            1.3.4 基因组比对第104页
            1.3.5 两样品间miRNA表达差异分析第104页
            1.3.6 miRNA靶基因的预测第104-105页
            1.3.7 GO富集分析第105页
            1.3.8 KEGG通路分析第105页
        1.4 差异表达的miRNA验证第105-107页
            1.4.1 试剂第105-106页
            1.4.2 qRT-PCR试验第106-10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7-141页
        2.1 小鼠小RNA片段长度分布统计第107-110页
            2.1.1 小RNA片段的大小、数量统计第107-108页
            2.1.2 各处理组小RNA长度分布第108-110页
            2.1.3 差异表达的miRNAqRT-PCR验证结果第110页
        2.2 各组小RNA特有序列、公共序列第110-112页
        2.3 GenBank比对第112-113页
            2.3.1 Control组样品比对上GenBank中非编码的小RNA统计图第112页
            2.3.2 rAAL组样品比对上GenBank中非编码的小RNA统计图第112页
            2.3.3 H_9N_2组样品中比对上GenBank中非编码的小RNA统计图第112页
            2.3.4 H_9N_2+rAAL组比对上GenBank中非编码的小RNA统计图第112-113页
        2.4 Rfam比对第113-114页
            2.4.1 Control组比对上Rfam中非编码的小RNA统计图第113页
            2.4.2 rAAL组比对上Rfam中非编码的小RNA统计图第113页
            2.4.3 H_9N_2组比对上Rfam中非编码小RNA统计图第113-114页
            2.4.4 H_9N_2+rAAL组比对上Rfam非编码的小RNA统计第114页
        2.5 小RNA分类注释第114-118页
            2.5.1 Control组各类小RNA的分布第114-115页
            2.5.2 rAAL组各类小RNA的分布第115-116页
            2.5.3 H_9N_2组各类小RNA的分布第116-117页
            2.5.4 H_9N_2+rAAL组各类小RNA的分布第117-118页
        2.6 与已知miRNA数据库比对,构建小鼠脾脏miRNA表达谱第118-119页
        2.7 已知miRNA差异表达谱的分析第119-128页
            2.7.1 rAAL组与Control组差异表达miRNA第119-122页
            2.7.2 H_9N_2+rAAL-vs-H_9N_2组差异表达miRNA第122-125页
            2.7.3 rAAL-vs-H_9N_2组差异表达miRNA第125-128页
        2.8 rAAL-vs-Control组已知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预测、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第128-130页
        2.9 H_9N_2+rAAL-vs-H_9N_2组已知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预测、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第130-132页
        2.10 rAAL处理与非rAAL处理小鼠脾脏差异表达的miRNA第132-133页
        2.11 miR-124-3p和miR-3473e的靶基因预测和GO富集分析第133-141页
            2.11.1 miR-124-3p预测的靶基因第133-140页
            2.11.2 miR-3473e预测的靶基因第140-141页
    3 讨论第141-148页
        3.1 miRNA高通量测序结果的可靠性第141-142页
        3.2 rAAL组与Control组差异表达的miRNA分析第142-145页
            3.2.1 两组差异表达的miRNA数量第142页
            3.2.2 差异表达且被证实与免疫相关的miRNA分析第142-145页
        3.3 H_9N_2+rAAL组-vs-H_9N_2组差异表达的miRNA分析第145-146页
            3.3.1 两组差异表达的miRNA数量第145页
            3.3.2 差异表达且被证实与免疫相关的miRNA分析第145-146页
        3.4 miR-124-3p和miR-3473e靶基因预测第146-147页
        3.5 关于miR-124-3p靶基因GO富集和KEGG通路第147-148页
        3.6 关于miR-3473e靶基因GO富集和KEGG通路第148页
    本章小结第148-149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149-150页
    1 结论第149-150页
    2 创新与不足第150页
        2.1 创新第150页
        2.2 不足及后期工作第150页
发表的文章第150-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72页
致谢第172-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冠状病毒nsp9二聚体形成及其核酸结合特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下一篇:外泌体在PRRS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