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第11-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1.1 猪冠状病毒的发病现状及其危害 | 第13-15页 |
1.2 猪冠状病毒 | 第15-20页 |
1.2.1 猪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第15页 |
1.2.2 猪冠状病毒基因组各非结构蛋白的功能 | 第15-18页 |
1.2.3 猪冠状病毒基因组各结构蛋白的功能 | 第18-20页 |
1.3 猪冠状病毒S蛋白 | 第20-22页 |
1.3.1 猪冠状病毒S结构 | 第20页 |
1.3.2 猪冠状病毒S蛋白的功能 | 第20-21页 |
1.3.3 猪冠状病毒S基因的变异性 | 第21-22页 |
1.4 冠状病毒复制复合体模型 | 第22-23页 |
1.5 冠状病毒nsp9的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第2章 2016年湖北省PEDV流行病学调查 | 第27-45页 |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7-31页 |
2.2.1 样品 | 第27-30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2.2.3 重要仪器和设备 | 第30页 |
2.2.4 主要缓冲液与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30页 |
2.2.5 序列测定和分析 | 第30-31页 |
2.2.6 分子生物学分析软件及数据库 | 第3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2.3.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1页 |
2.3.2 PEDVRNA的提取 | 第31-33页 |
2.3.3 PEDV荧光RT-PCR检测 | 第33页 |
2.3.4 PEDVS基因的扩增 | 第33-34页 |
2.3.5 序列分析 | 第34页 |
2.4 结果 | 第34-42页 |
2.4.1 湖北省PEDV检测结果 | 第34-35页 |
2.4.2 S基因比较结果 | 第35-38页 |
2.4.3 进化分析结果 | 第38-40页 |
2.4.4 多种突变型PEDV在湖北省的共存情况 | 第40-41页 |
2.4.5 S蛋白表面抗原突变结果 | 第41-42页 |
2.4.6 S蛋白受体结合区域的突变结果 | 第42页 |
2.5 讨论 | 第42-44页 |
2.6 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冠状病毒nsp9蛋白的结构及功能的研究 | 第45-84页 |
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45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5-49页 |
3.2.1 毒株与菌株 | 第45页 |
3.2.2 载体及质粒 | 第45-46页 |
3.2.3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 | 第46-47页 |
3.2.4 重要仪器和设备 | 第47页 |
3.2.5 主要缓冲液与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47-49页 |
3.2.6 分子生物学分析软件及数据库 | 第49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9-61页 |
3.3.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9页 |
3.3.2 PCR扩增 | 第49-50页 |
3.3.3 PCR产物或酶切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50页 |
3.3.4 PCR产物或酶切产物的回收 | 第50-51页 |
3.3.5 DNA片段与质粒载体的连接反应 | 第51页 |
3.3.6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 | 第51-52页 |
3.3.7 连接产物转化DH5α | 第52页 |
3.3.8 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 第52-53页 |
3.3.9 目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53-55页 |
3.3.10 PDCoVnsp9晶体筛选和优化 | 第55-57页 |
3.3.11 晶体结构数据的收集和解析 | 第57-58页 |
3.3.12 结构分析和序列分析 | 第58页 |
3.3.13 分析型超速离心 | 第58-59页 |
3.3.14 荧光标记ssDNA的合成 | 第59页 |
3.3.15 凝胶迁移阻滞实验(EMSA) | 第59-60页 |
3.3.16 微量热泳动仪技术(Microscalethermophoresis,MST)实验 | 第60-61页 |
3.4 结果 | 第61-80页 |
3.4.1 PDCoVnsp9蛋白结构解析 | 第61-66页 |
3.4.2 PDCoVnsp9单体结构 | 第66-67页 |
3.4.3 PDCoVnsp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67页 |
3.4.4 PDCoVnsp9二聚体结构 | 第67-69页 |
3.4.5 PDCoVnsp9蛋白聚集状态 | 第69-70页 |
3.4.6 N-finger对PDCoVnsp9蛋白二聚体形成的重要性 | 第70-76页 |
3.4.7 PDCoVnsp9参与二聚体形成关键氨基酸对核酸结合的影响 | 第76-79页 |
3.4.8 PDCoVnsp9与核酸结合区域的预测 | 第79-80页 |
3.5 讨论 | 第80-83页 |
3.5.1 冠状病毒nsp9二聚体形成机制的多样性 | 第80-81页 |
3.5.2 冠状病毒nsp9与核酸的结合 | 第81-82页 |
3.5.3 冠状病毒nsp9的进化 | 第82页 |
3.5.4 冠状病毒nsp9与核酸的复合物模型 | 第82-83页 |
3.6 小结 | 第83-84页 |
第4章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个人资料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