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论文--心脏疾病论文--心律失常论文

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心腔鉴别诊断新方法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缩略语/符号说明第13-14页
前言第14-29页
    研究现状、成果第14-28页
    研究目的、方法第28-29页
一、V1-V3导联QRS波移行指数:一种鉴别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心腔的新方法第29-64页
    1.1 对象和方法第29-34页
        1.1.1 研究对象第29-30页
        1.1.2 研究方法第30-31页
        1.1.3 心电图三种移行指数计算方法第31-33页
        1.1.4 随访方法第33页
        1.1.5 成功标准第33页
        1.1.6 统计学处理第33-34页
    1.2 结果第34-35页
    1.3 讨论第35-63页
        1.3.1 胸前导联R/S>1 移行在V3且在RVOT消融成功的PVC心电图特点第36-41页
        1.3.2 胸前导联R/S>1 移行在V2且在RVOT消融成功的PVC心电图特点第41-44页
        1.3.3 胸前导联R/S>1 的移行在V3且在LVOT消融成功的PVC心电图特点第44-47页
        1.3.4 RCC/LCC交界处RCC侧瓣上消融成功的多形性PVC第47-53页
        1.3.5 胸前导联R/S>1 的移行在V3或V4但在RCC消融成功的PVC第53-56页
        1.3.6 RCC/LCC交界处消融成功的PVC心电图第56-58页
        1.3.7 胸前导联R/S>1 移行在V2导联的RVOT-PVC第58-63页
    1.4 小结第63-64页
二、心电图I导联m型QRS波形态在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中的诊断价值第64-79页
    2.1 对象和方法第64-66页
        2.1.1 研究对象第64页
        2.1.2 研究方法第64-65页
        2.1.3 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第65-66页
        2.1.4 随访方法第66页
        2.1.5 成功标准第66页
        2.1.6 统计学处理第66页
    2.2 结果第66-67页
        2.2.1 分组第66页
        2.2.2 结果第66-67页
        2.2.3 心电图特征第67页
    2.3 讨论第67-78页
        2.3.1 流出道解剖第67-70页
        2.3.2 流出道消融成功的PVC心电图特点第70-78页
    2.4 小结第78-79页
三、完全性左/右束支阻滞合并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心电图和消融靶点图特征第79-92页
    3.1 对象和方法第79-81页
        3.1.1 研究对象第79页
        3.1.2 分组第79-80页
        3.1.3 心电图检查及测量第80页
        3.1.4 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第80-81页
        3.1.5 随访方法第81页
        3.1.6 成功标准第81页
        3.1.7 统计学处理第81页
    3.2 结果第81-85页
        3.2.1 消融成功部位第82页
        3.2.2 心电图特征第82-85页
        3.2.3 靶点图特征第85页
    3.3 讨论第85-91页
    3.4 小结第91-92页
全文结论第92-93页
论文创新点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8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08-109页
附录第109-116页
综述 左心室summit区域消融成功的室性心律失常研究进展第116-134页
    综述参考文献第129-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个人简历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鼓槌石斛花色花香形成分子调控机理研究
下一篇:星形胶质细胞CD59低表达参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病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