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4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0-13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3-14页 |
一、对象和方法 | 第14-29页 |
1.1 人体组织 | 第14页 |
1.2 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 第14-17页 |
1.2.1 M1-AQP4慢病毒过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14-15页 |
1.2.2 CD59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表达的慢病毒过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15-16页 |
1.2.3 CD59-shRNA慢病毒质粒的构建 | 第16页 |
1.2.4 慢病毒包装、浓缩和定量 | 第16-17页 |
1.3 血浆IgG的分离提取 | 第17-18页 |
1.3.1 NMOSD病人的入组标准 | 第17页 |
1.3.2 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浆AQP4-IgG | 第17-18页 |
1.3.3 血浆IgG的分离纯化 | 第18页 |
1.4 实验动物的选择及分组 | 第18页 |
1.5 小鼠NMOSD模型的诱导 | 第18-19页 |
1.6 动物组织取材和病理切片的制备 | 第19-20页 |
1.6.1 小鼠组织取材 | 第19-20页 |
1.6.2 冰冻切片的制备 | 第20页 |
1.7 人体外周器官细胞培养和慢病毒感染 | 第20-22页 |
1.7.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0-21页 |
1.7.2 细胞复苏培养和传代 | 第21页 |
1.7.3 慢病毒感染人原代细胞 | 第21-22页 |
1.8 小鼠原代骨骼肌细胞的提取和培养 | 第22页 |
1.9 小鼠胃壁组织的提取和培养 | 第22-23页 |
1.10 外周器官细胞和组织的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23-25页 |
1.10.1 人和小鼠原代细胞的鉴定 | 第23页 |
1.10.2 人和小鼠外周器官原代细胞CD59对IgGNMO和补体的细胞毒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1.10.3 小鼠胃壁组织的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24-25页 |
1.11 免疫荧光染色 | 第25-26页 |
1.11.1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 第25页 |
1.11.2 冰冻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 | 第25-26页 |
1.11.3 石蜡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 | 第26页 |
1.12 WesternBlot | 第26-28页 |
1.12.1 组织蛋白提取 | 第26-27页 |
1.12.2 蛋白浓度测定 | 第27页 |
1.12.3 凝胶电泳 | 第27页 |
1.12.4 蛋白转膜 | 第27-28页 |
1.12.5 免疫反应及显影 | 第28页 |
1.13 统计分析 | 第28-29页 |
二、实验结果 | 第29-45页 |
2.1 表达AQP4的器官组织上的CD59的表达状态 | 第29-31页 |
2.2 小鼠脑内CD59过表达能够抑制NMOSD样病灶的形成 | 第31-37页 |
2.3 封闭小鼠外周表达AQP4的器官的组织细胞上的CD59能够增加AQP4-IgG和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性 | 第37-40页 |
2.4 人外周表达AQP4的器官的细胞CD59功能失活能够增加AQP4-IgG和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性 | 第40-45页 |
三、讨论 | 第45-52页 |
全文结论 | 第52-53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0-61页 |
综述 | 第61-97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79-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个人简历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