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3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8页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1 国内外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2 国内外ABS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基于FMECA的ABS关键故障分析 | 第23-36页 |
2.1 ABS基本结构及功能介绍 | 第23-30页 |
2.1.1 轮速传感器 | 第24-25页 |
2.1.2 制动压力调节器 | 第25-27页 |
2.1.3 电子控制单元 | 第27-30页 |
2.2 基于FMECA的ABS故障分析 | 第30-35页 |
2.2.1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及危害性分析FMECA概述 | 第30-31页 |
2.2.2 ABS的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及危害性分析 | 第31-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ABS关键故障模型建立 | 第36-41页 |
3.1 ABS数学模型 | 第36-39页 |
3.1.1 单轮车辆模型 | 第36页 |
3.1.2 汽车轮胎模型 | 第36-37页 |
3.1.3 汽车制动器模型 | 第37-38页 |
3.1.4 轮速传感器模型 | 第38-39页 |
3.2 ABS关键故障模型 | 第39-40页 |
3.3 本章总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基于结构分析法的ABS故障诊断能力分析 | 第41-51页 |
4.1 结构分析法理论简介 | 第41-42页 |
4.1.1 结构分析法概述 | 第41页 |
4.1.2 结构分析法使用步骤 | 第41-42页 |
4.2 故障可检测性和可隔离性 | 第42-45页 |
4.2.1 ABS结构表征图 | 第42-43页 |
4.2.2 Dulmage-Mendelsohn分解 | 第43-44页 |
4.2.3 ABS系统故障可检测性可隔离性分析 | 第44-45页 |
4.3 基于结构分析法(SA)的防抱死系统故障诊断能力优化 | 第45-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FDI系统设计与仿真校验 | 第51-75页 |
5.1 ABS故障模型的优化与分析 | 第51-56页 |
5.1.1 故障模型的优化 | 第51-54页 |
5.1.2 基于结构分析法的ABS系统故障可检测性与可隔离性分析 | 第54-56页 |
5.2 传感器配置分析 | 第56-58页 |
5.3 ABS系统残差设计 | 第58-60页 |
5.3.1 ABS系统结构最小型超定方程集(MSOsets) | 第58-59页 |
5.3.2 残差设计 | 第59-60页 |
5.4 FDI系统建立与校验 | 第60-74页 |
5.4.1 FDI模型的建立 | 第60-70页 |
5.4.2 各残差故障诊断结果 | 第70-74页 |
5.5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75页 |
6.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