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贫困大学生贷款诚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文献综述第8-12页
前言第12-13页
第一章 贫困大学生贷款诚信教育的基本概念与目标第13-24页
    一、贫困大学生贷款诚信的内涵第13-14页
        (一)贫困大学生贷款诚信概念界定第13页
        (二)贫困大学生贷款诚信的构成要素第13-14页
    二、贫困大学生贷款诚信教育的内涵与构成要素第14-15页
        (一)贫困大学生贷款诚信教育的内涵第14页
        (二)贫困大学生贷款诚信教育的构成要素第14-15页
    三、贫困大学生贷款诚信教育的体系构成第15-18页
        (一)贫困大学生贷款诚信教育的内容第15-17页
        (二)贫困大学生贷款诚信教育的方式第17-18页
    四、贫困大学生贷款诚信教育的目标第18-22页
        (一)“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贷款诚信教育理念第19页
        (二)完善诚信教育体系,适应现实需要第19-21页
        (三)诚信教育科学化,树立学生诚信理念第21-22页
        (四)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第22页
    五、贫困大学生贷款诚信教育的研究意义第22-24页
        (一)理论意义第22-23页
        (二)实践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贫困大学生贷款诚信教育的主要模式与取得的成绩第24-47页
    一、当前我国贫困大学生贷款诚信教育的主要模式第24-28页
        (一)课堂教学模式第24-25页
        (二)短期集中教育模式第25-26页
        (三)专题实践教育模式第26-27页
        (四)隐性教育模式第27-28页
    二、贫困大学生贷款诚信教育的实证调查第28-44页
        (一)实证调查的方案设计第28-29页
        (二)实证调查结果第29-42页
        (三)现有模式第42-44页
    三、贫困大学生贷款诚信教育的成绩与效果第44-47页
        (一)建立起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机制第44-45页
        (二)健全诚信教育体系,营造诚信氛围第45页
        (三)诚信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第45-46页
        (四)完善贫困生资格认定审核制度第46-47页
第三章 贫困大学生贷款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第47-52页
    一、贫困大学生贷款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47-49页
        (一)诚信教育不够多元化,教育效果不明显第47-48页
        (二)诚信教育活动集中,影响力度不深入第48页
        (三)诚信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创新力度不足第48-49页
        (四)片面强调诚信教育,教育联动协同不足第49页
    二、贫困大学生贷款诚信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第49-52页
        (一)诚信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第49页
        (二)教育方式方法时代性不强第49-50页
        (三)诚信教育资源整合利用不足第50-51页
        (四)专业教育队伍力量薄弱第51-52页
第四章 贫困大学生贷款诚信教育的对策建议第52-60页
    一、加强贷款诚信教育工作领导,增强贫困大学生诚信意识第52-54页
        (一)加强高校党委对贷款诚信教育的领导第52页
        (二)形成高校相关部门联动机制第52-53页
        (三)建立诚信档案和失信惩戒机制第53-54页
    二、完善贫困大学生贷款诚信教育系统第54-56页
        (一)疏通与引导相结合第54页
        (二)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第54-55页
        (三)寓教于情与寓教于境相结合第55页
        (四)教育者主动传播与引导选择相结合第55页
        (五)诚信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第55-56页
    三、高校做好贫困大学生贷款诚信教育资源保障第56-58页
        (一)完善贫困生资格认定审核制度保障第56-57页
        (二)健全诚信教育资源体系第57-58页
    四、建设强有力的教育队伍第58-60页
        (一)加强教师诚信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第58-59页
        (二)实现多方教育力量合力第59-60页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附录第64-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科学院大学现象研究--一种新型大学模式的生成逻辑与发展前景
下一篇:幸福观对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的影响研究--基于价值取向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