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前言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理论阐释 | 第23-37页 |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及其相关概念 | 第23-27页 |
(一)文化自信的理解 | 第23-24页 |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界定 | 第24-26页 |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 | 第26-27页 |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目标定位 | 第27-30页 |
(一)对中华文化精神力量的坚定信仰 | 第27-28页 |
(二)对中华文化价值引领的坚定信念 | 第28-29页 |
(三)对中华文化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心 | 第29-30页 |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要素 | 第30-33页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 第30-31页 |
(二)革命文化自信 | 第31-32页 |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 | 第32-33页 |
四、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价值彰显 | 第33-37页 |
(一)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 第33-34页 |
(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 第34-35页 |
(三)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 第35页 |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状分析 | 第37-51页 |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取得的成绩 | 第37-43页 |
(一)心理上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地位作用 | 第37-39页 |
(二)思想上不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 | 第39-42页 |
(三)行动上乐于自觉参与文化实践活动 | 第42-43页 |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问题 | 第43-47页 |
(一)培育对象文化认知有限 | 第44页 |
(二)培育载体运用不够灵活 | 第44-45页 |
(三)培育要素之间存有差异 | 第45-46页 |
(四)培育力量未能有效协同 | 第46-47页 |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7-51页 |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倾向工具理性 | 第47-48页 |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体系有待完善 | 第48-49页 |
(三)大学生自身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 第49-50页 |
(四)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对策分析 | 第51-65页 |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整体性构建 | 第51-54页 |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基 | 第51-52页 |
(二)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 | 第52-53页 |
(三)以道德教育为拓展 | 第53-54页 |
二、突出教师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引领性 | 第54-56页 |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 第54-55页 |
(二)提升课堂教学的文化魅力 | 第55-56页 |
(三)增设大学生文化修养课程 | 第56页 |
三、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体性 | 第56-59页 |
(一)培育正确的文化态度 | 第57-58页 |
(二)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 | 第58页 |
(三)提升全面的文化能力 | 第58-59页 |
四、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阵地建设 | 第59-62页 |
(一)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 第59-60页 |
(二)占领网络思想宣传新阵地 | 第60-61页 |
(三)拓展校外的文化实践基地 | 第61-62页 |
五、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多元支撑 | 第62-65页 |
(一)深化社会文化的感染作用 | 第62页 |
(二)优化校园文化的教化作用 | 第62-63页 |
(三)强化家庭文化的熏陶作用 | 第63-64页 |
(四)催化网络文化的引导作用 | 第64-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硕士学习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科研活动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