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62页 |
1.1 有机半导体材料 | 第20-21页 |
1.2 苝酰亚胺 | 第21-27页 |
1.2.1 苝酰亚胺概述 | 第21-22页 |
1.2.2 苝酰亚胺的合成化学 | 第22-27页 |
1.2.2.1 苝酰亚胺的合成 | 第22-23页 |
1.2.2.2 苝酰亚胺的溴化和氯化 | 第23-24页 |
1.2.2.3 苝酰亚胺间位(bay)的修饰 | 第24-26页 |
1.2.2.4 苝酰亚胺的邻位(nonbay)修饰 | 第26-27页 |
1.3 苝酰亚胺类盘状液晶 | 第27-33页 |
1.3.1 盘状液晶 | 第27-28页 |
1.3.2 苝酰亚胺液晶 | 第28-33页 |
1.3.2.1 酰亚胺位功能化苝酰亚胺液晶 | 第28-31页 |
1.3.2.2 bay位功能化苝酰亚胺液晶 | 第31-33页 |
1.4 苝酰亚胺的场效应晶体管研究 | 第33-41页 |
1.4.1 场效应晶体管的基本原理 | 第33-35页 |
1.4.2 苝酰亚胺的场效应晶体管 | 第35-37页 |
1.4.2.1 PBI的单晶场效应晶体管 | 第35-36页 |
1.4.2.2 PBI的薄膜场效应晶体管 | 第36-37页 |
1.4.3 薄膜的晶体调控在场效应晶体管中的应用 | 第37-41页 |
1.4.3.1 表面诱导结晶调控薄膜的有序生长 | 第37-39页 |
1.4.3.2 液晶结晶相转变调控薄膜性能 | 第39-41页 |
1.5 苝酰亚胺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 | 第41-59页 |
1.5.1 有机太阳能电池基本理论 | 第41-47页 |
1.5.1.1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简介及历史 | 第41-42页 |
1.5.1.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器件组成和工作机制 | 第42-43页 |
1.5.1.3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表征与基本参数 | 第43-45页 |
1.5.1.4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分类 | 第45-47页 |
1.5.2 基于苝酰亚胺受体材料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 第47-50页 |
1.5.3 基于苝酰亚胺受体材料的全小分子太阳能电池 | 第50-53页 |
1.5.4 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优化策略 | 第53-59页 |
1.5.4.1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构效关系 | 第53-54页 |
1.5.4.2 活性层形貌的表征参数 | 第54-56页 |
1.5.4.3 器件优化策略 | 第56-59页 |
1.6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59-60页 |
1.7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60-62页 |
第二章 基于长链取代苝酰亚胺液晶与结晶的结构与形态演变 | 第62-82页 |
2.1 前言 | 第62-6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63页 |
2.2.1 仪器设备 | 第63页 |
2.2.2 长链苝酰亚胺的合成方法 | 第6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63-81页 |
2.3.1 Cn-4ClPBI的热力学研究 | 第63-65页 |
2.3.2 Cn-4ClPBI的SAXS和WAXS测试 | 第65-67页 |
2.3.3 Cn-4ClPBI的光学表征 | 第67-69页 |
2.3.4 C18-4ClPBI的热力学研究 | 第69-71页 |
2.3.5 C18-4ClPBI的晶型研究 | 第71-73页 |
2.3.6 C18-4ClPBI的光学研究 | 第73-78页 |
2.3.7 C18-4ClPBI薄膜的XRD研究 | 第78-79页 |
2.3.8 C18-4ClPBI薄膜的迁移率测试 | 第79-81页 |
2.4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三章 基于杂原子稠合的苝酰亚胺二聚体在非富勒烯-全小分子太阳能电池中的研究 | 第82-100页 |
3.1 前言 | 第82-8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83-88页 |
3.2.1 器件制备方法 | 第83页 |
3.2.2 仪器设备及测试方法 | 第83-85页 |
3.2.3 杂原子稠合的苝酰亚胺的合成表征 | 第85-8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8-99页 |
3.3.1 C4,4-SdiPBI-S和C4,4-SdiPBI-Se的光电性质 | 第88-90页 |
3.3.2 基于C4,4-SdiPBI-S和C4,4-SdiPBI-Se非富勒烯-全小分子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的研究 | 第90-93页 |
3.3.3 DR3TBDTT:C4,4-SdiPBI-S&DR3TBDTT:C4,4-SdiPBI-Se薄膜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 | 第93-94页 |
3.3.4 DR3TBDTT:C4,4-SdiPBI-S&DR3TBDTT:C4,4-SdiPBI-Se薄膜的迁移率研究 | 第94-96页 |
3.3.5 DR3TBDTT:C4,4-SdiPBI-S&DR3TBDTT:C4,4-SdiPBI-Se薄膜形貌研究 | 第96-97页 |
3.3.6 DR3TBDTT:C4,4-SdiPBI-S&DR3TBDTT:C4,4-SdiPBI-Se薄膜堆积分析 | 第97-99页 |
3.4 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四章 基于不同烷基链取代的苝酰亚胺受体在非富勒烯-全小分子太阳能电池中的研究 | 第100-122页 |
4.1 前言 | 第100-10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1-108页 |
4.2.1 器件制备方法 | 第101页 |
4.2.2 仪器设备及测试方法 | 第101-102页 |
4.2.3 不同烷基链的苝酰亚胺的合成方法 | 第102-10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8-120页 |
4.3.1 Cn,n-SdiPBI-S (n=3,4,5,6,7)的光电性质 | 第108-109页 |
4.3.2 基于Cn,n-SdiPBI-S (n=3,4,5,6,7)非富勒烯-全小分子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的研究 | 第109-112页 |
4.3.3 DR3TBDTT:Cn,n-SdiPBI-S (n=3,5,7)薄膜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 | 第112-114页 |
4.3.4 DR3TBDTT:Cn,n-SdiPBI-S (n=3,5,7)薄膜的迁移率研究 | 第114-116页 |
4.3.5 Cn,n-SdiPBI-S (n=3,5,7)薄膜形貌研究 | 第116-117页 |
4.3.6 DR3TBDTT:Cn,n-SdiPBI-S (n=3,5,7)薄膜形貌研究 | 第117-120页 |
4.4 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五章 不同键接位置苝酰亚胺二聚体在非富勒烯-全小分子太阳能电池中的研究 | 第122-140页 |
5.1 前言 | 第122-12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23-124页 |
5.2.1 器件制备方法 | 第123页 |
5.2.2 仪器设备及测试方法 | 第123-12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24-138页 |
5.3.1 B-SdiPBI,O-SdiPBI和H-SdiPBI的分子结构和光电性质 | 第124-128页 |
5.3.2 基于B-SdiPBI,O-SdiPBI和H-SdiPBI非富勒烯-全小分子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的研究 | 第128-130页 |
5.3.3 B-SdiPBI, O-SdiPBI和H-SdiPBI与其混合薄膜的薄膜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 | 第130-131页 |
5.3.4 DR3TBDTT:B-SdiPBI, DR3TBDTT:O-SdiPBI和DR3TBDTT:H-SdiPBI薄膜的迁移率研究 | 第131-133页 |
5.3.5 DR3TBDTT:B-SdiPBI, DR3TBDTT:O-SdiPBI和DR3TBDTT:H-SdiPBI薄膜形貌研究 | 第133-135页 |
5.3.6 DR3TBDTT:B-SdiPBI, DR3TBDTT:O-SdiPBI和DR3TBDTT:H-SdiPBI薄膜堆积分析 | 第135-138页 |
5.4 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2页 |
致谢 | 第152-154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4-156页 |
作者简介 | 第156页 |
导师简介 | 第156-157页 |
附件 | 第157-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