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车辆碰撞安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面向碰撞安全的车身结构优化 | 第10-11页 |
1.2.2 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的车辆碰撞安全研究 | 第11-12页 |
1.2.3 新型材料和先进工艺在车辆碰撞安全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4-17页 |
第二章 车身有限元建模与碰撞仿真分析 | 第17-33页 |
2.1 有限元碰撞仿真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 车身有限元建模 | 第19-26页 |
2.2.1 网格划分及其质量控制 | 第19-21页 |
2.2.2 连接与接触设置 | 第21-23页 |
2.2.3 材料参数属性 | 第23页 |
2.2.4 工况与控制参数设置 | 第23-25页 |
2.2.5 有限元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25-26页 |
2.3 车身有限元碰撞仿真分析 | 第26-30页 |
2.3.1 车身碰撞变形分析 | 第26页 |
2.3.2 前纵梁碰撞变形分析 | 第26-27页 |
2.3.3 车身前端碰撞力分析 | 第27页 |
2.3.4 B柱速度/加速度分析 | 第27-29页 |
2.3.5 前围板侵入量分析 | 第29-30页 |
2.4 车身模态仿真分析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基于6σ稳健性准则的车身碰撞安全多目标优化 | 第33-51页 |
3.1 基于6σ稳健性准则的多目标优化理论 | 第33-35页 |
3.1.1 多目标优化问题概述 | 第33-34页 |
3.1.2 6σ稳健性优化设计理论基础 | 第34-35页 |
3.2 车身碰撞安全多目标优化建模 | 第35-39页 |
3.2.1 车身碰撞安全优化目标 | 第35-36页 |
3.2.2 车身碰撞安全设计变量 | 第36-37页 |
3.2.3 车身碰撞安全优化约束条件 | 第37-38页 |
3.2.4 车身碰撞安全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 | 第38-39页 |
3.3 车身碰撞安全多目标优化 | 第39-47页 |
3.3.1 多目标优化流程 | 第39页 |
3.3.2 试验设计 | 第39-41页 |
3.3.3 径向基(RBF)神经网络近似模型构建 | 第41-46页 |
3.3.4 基于NSGA-II的车身碰撞安全多目标优化求解 | 第46-47页 |
3.4 车身碰撞安全优化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面向碰撞安全的前纵梁结构优化 | 第51-65页 |
4.1 前纵梁碰撞吸能理论 | 第51-53页 |
4.1.1 薄壁直粱构件变形模式 | 第51-52页 |
4.1.2 前纵梁稳定性分析 | 第52-53页 |
4.2 拓扑优化原理 | 第53-55页 |
4.3 前纵梁拓扑优化 | 第55-58页 |
4.3.1 拓扑优化前处理 | 第55-57页 |
4.3.2 拓扑优化结果 | 第57-58页 |
4.4 前纵梁结构优化及耐撞性对比 | 第58-64页 |
4.4.1 基于拓扑优化的前纵梁后段结构改进 | 第58-59页 |
4.4.2 基于预变形的前纵梁中段结构改进 | 第59-60页 |
4.4.3 前纵梁结构优化后的车身耐撞性对比分析 | 第60-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论文总结及展望 | 第65-67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65-66页 |
5.2 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3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的论文 | 第73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