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10-12页 |
2 研究进展和立题依据 | 第12-19页 |
2.1 城市绿地的温湿效应 | 第12页 |
2.2 城市绿地温湿效应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2.2.1 不同群落结构对温湿效应的影响 | 第13页 |
2.2.2 不同树种对温湿效应的影响 | 第13-14页 |
2.2.3 群落覆盖率对温湿效应的影响 | 第14-15页 |
2.2.4 群落绿地面积、形状对温湿效应的影响 | 第15页 |
2.2.5 群落冠层对温湿效应的影响 | 第15页 |
2.2.6 其它环境因子对温湿效应的影响 | 第15-16页 |
2.3 立题依据 | 第16-18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3 研究概况 | 第19-26页 |
3.1 杭州概况 | 第19-20页 |
3.2 研究地概况 | 第20-24页 |
3.3 研究区域划分 | 第24页 |
3.4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4 不同植物群落结构类型的温湿度关系 | 第26-34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4.1.1 样地选择 | 第26-27页 |
4.1.2 研究方法指标与数据分析 | 第27-29页 |
4.2 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29-33页 |
4.2.1 不同群落结构的空气温度变化 | 第29-30页 |
4.2.2 不同群落结构的空气相对湿度变化 | 第30-31页 |
4.2.3 不同群落结构的光照强度变化 | 第31-32页 |
4.2.4 不同群落结构的人体舒适度评价 | 第32-33页 |
4.3 小结 | 第33-34页 |
5 绿地斑块不同下垫面类型与温湿度变化关系 | 第34-50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5.1.1 样地选择 | 第34-36页 |
5.1.2 研究方法指标与数据分析 | 第36页 |
5.2 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36-48页 |
5.2.1 不同样地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的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5.2.2 不同下垫面类型的空气温度对比分析 | 第37-40页 |
5.2.3 不同下垫面类型的相对湿度对比分析 | 第40-43页 |
5.2.4 不同下垫面组成比率与降温强度的关系 | 第43-46页 |
5.2.5 不同下垫面组成比率与增湿强度的关系 | 第46-48页 |
5.3 小结 | 第48-50页 |
6 城北体育公园对周边环境温湿度变化的关系 | 第50-61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50-52页 |
6.1.1 样地选择 | 第50-51页 |
6.1.2 研究方法指标与数据分析 | 第51-52页 |
6.2 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52-59页 |
6.2.1 8:00﹣18:00公园内外各个样点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的变化 | 第52-53页 |
6.2.2 8:00、14:00与18:00体育公园内外温湿度布局 | 第53-56页 |
6.2.3 8:00、14:00与18:00体育公园的降温增湿效应 | 第56-57页 |
6.2.4 城北体育公园的降温增湿影响范围 | 第57-58页 |
6.2.5 样点周边林地占地率与空气温度的变化关系 | 第58-59页 |
6.3 小结 | 第59-61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7.2 创新点 | 第62页 |
7.3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附录 | 第71-73页 |
个人简介 | 第73-74页 |
导师简介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