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1 选题来源 | 第11-12页 |
1.2.2 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1 风景园林空间要素对热环境的影响 | 第13页 |
1.3.2 风景园林空间要素对湿环境的影响 | 第13页 |
1.3.3 风景园林空间要素对风环境的影响 | 第13页 |
1.3.4 风景园林空间人体热舒适度评价 | 第13页 |
1.3.5 杭州地区风景园林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1 文献查阅与总结 | 第13-14页 |
1.4.2 调研及实测研究 | 第14页 |
1.4.3 数据分析与归纳 | 第14-15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6-3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气候、城市气候与城市小气候 | 第16-17页 |
2.1.2 风景园林空间 | 第17-18页 |
2.2 研究趋势与热点 | 第18-20页 |
2.3 风景园林空间要素与小气候因子 | 第20-29页 |
2.3.1 小气候因子 | 第21-23页 |
2.3.2 风景园林空间要素及其对小气候环境的影响 | 第23-29页 |
2.4 人体热舒适度研究 | 第29-34页 |
2.4.1 热舒适与气候参数的关系 | 第29-30页 |
2.4.2 热舒适感知和场地利用 | 第30页 |
2.4.3 热舒适模拟与评价 | 第30-34页 |
2.5 气候适应性设计 | 第34-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风景园林空间小气候实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80页 |
3.1 实测内容与方法 | 第36-46页 |
3.1.1 研究区域及实验场地概况 | 第36页 |
3.1.2 测点的选择与分布 | 第36-42页 |
3.1.3 小气候因子的数据采集 | 第42-44页 |
3.1.4 遮阴率的计算 | 第44页 |
3.1.5 热舒适度(PET)的计算 | 第44-46页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79页 |
3.2.1 人体热舒适度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48页 |
3.2.2 热环境 | 第48-65页 |
3.2.3 湿环境 | 第65-69页 |
3.2.4 风环境 | 第69-76页 |
3.2.5 人体热舒适度 | 第76-7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4 风景园林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80-92页 |
4.1 设计目标与原则 | 第80-82页 |
4.1.1 设计目标 | 第80页 |
4.1.2 设计原则 | 第80-82页 |
4.2 基于气候因子分析的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82-91页 |
4.2.1 基于热环境因子的设计策略 | 第82-86页 |
4.2.2 基于湿环境因子的设计策略 | 第86-88页 |
4.2.3 基于风环境因子的设计策略 | 第88-9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5 结语 | 第92-95页 |
5.1 结论与讨论 | 第92-93页 |
5.2 建议与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2页 |
附录一 图表索引 | 第102-108页 |
附录二 实测数据 | 第108-120页 |
导师简介 | 第120-121页 |
个人简介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