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心理诊断与教育心理辅导论文

高校心理委员共情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11-13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3-21页
    1.1 心理委员第13-14页
        1.1.1 心理委员的概念第13页
        1.1.2 心理委员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 共情第14-18页
        1.2.1 共情的概念第14-15页
        1.2.2 共情的测量第15-16页
        1.2.3 共情的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 团体辅导手册第18-21页
        1.3.1 团体辅导的概念第18-19页
        1.3.2 团体辅导手册的概念第19-20页
        1.3.3 团体辅导手册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第21-24页
    2.1 问题提出第21-22页
    2.2 研究意义第22-23页
        2.2.1 理论意义第22-23页
        2.2.2 现实意义第23页
    2.3 研究假设第23页
    2.4 研究创新第23-24页
第3章 高校心理委员共情的现状研究第24-35页
    3.1 研究目的第24页
    3.2 研究方法第24页
    3.3 研究对象第24-25页
    3.4 研究工具第25页
    3.5 问卷施测第25-26页
    3.6 结果统计与分析第26-30页
        3.6.1 高校心理委员共情的总体状况现状第26页
        3.6.2 不同性别高校心理委员的共情差异第26-27页
        3.6.3 不同专业高校心理委员的共情差异第27-28页
        3.6.4 不同家庭所在地方高校心理委员的共情差异第28页
        3.6.5 是否独生子高校心理委员的共情差异第28-29页
        3.6.6 是否参加过心理委员理论培训高校心理委员的共情差异第29页
        3.6.7 是否参加过心理委员技能培训高校心理委员的共情差异第29-30页
        3.6.8 是否在班级上开展过心理辅导工作高校心理委员的共情检验第30页
    3.7 讨论第30-33页
        3.7.1 高校心理委员的共情的总体现状分析第30-31页
        3.7.2 不同性别高校心理委员的共情差异分析第31页
        3.7.3 不同专业高校心理委员的共情的差异分析第31-32页
        3.7.4 不同家庭所在地方高校心理委员的共情差异分析第32页
        3.7.5 是否独生子高校心理委员的共情差异分析第32页
        3.7.6 是否参加过心理委员理论培训高校心理委员的共情差异第32-33页
        3.7.7 是否参加过心理委员技能培训高校心理委员的共情差异分析第33页
        3.7.8 是否在班上开展过心理辅导高校心理委员的共情差异分析第33页
    3.8 结论第33-35页
第4章 《高校心理委员共情团体辅导手册》的编制第35-51页
    4.1 研究目的第35页
    4.2 研究方法第35页
    4.3 研究工具第35-36页
        4.3.1 研究者第35-36页
        4.3.2 质性材料第36页
    4.4 研究过程第36-37页
    4.5 数据处理第37页
    4.6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37-48页
        4.6.1 手册结构的形成第37-39页
        4.6.2 团体辅导方案内容的形成第39-48页
            4.6.2.1 团体辅导方案主题的形成第39-43页
            4.6.2.2 团体辅导方案内容的确定第43-48页
    4.7 讨论第48-50页
        4.7.1 手册结构的形成分析第48页
        4.7.2 团体辅导方案主题的形成分析第48-49页
        4.7.3 团体辅导方案内容的形成分析第49-50页
    4.8 结论第50-51页
第5章 高校心理委员共情团体辅导干预研究第51-68页
    5.1 研究目的第51页
    5.2 研究方法第51页
    5.3 研究工具第51-52页
    5.4 研究对象第52-53页
    5.5 实验设计第53-54页
        5.5.1 实验设计模式第53页
        5.5.2 实验变量第53页
        5.5.3 实验处理第53页
        5.5.4 无关变量的控制第53-54页
    5.6 研究过程第54-55页
        5.6.1 前期准备第54页
        5.6.2 实施前测第54页
        5.6.3 筛选被试第54页
        5.6.4 实施辅导第54-55页
        5.6.5 实施后测第55页
        5.6.6 对实验组被试班级同学进行访谈第55页
        5.6.7 效果评估第55页
    5.7 研究结果第55-65页
        5.7.1 量化数据的分析第56-57页
            5.7.1.1 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得分的差异检验第56页
            5.7.1.2 实验组、对照组共情前后测增量的差异检验第56-57页
        5.7.2 质化资料的分析第57-65页
    5.8 讨论第65-67页
    5.9 结论第67-68页
第6章 研究总结第68-70页
    6.1 研究总结论第68页
    6.2 研究不足第68-69页
        6.2.1 研究样本的代表性不够第68页
        6.2.2 研究工具的针对性不够第68-69页
        6.2.3 团体辅导效果的主试效应检验不够第69页
    6.3 研究展望第69-70页
        6.3.1 深入研究共团体辅导对其他地区高校心理委员共情的干预效果第69页
        6.3.2 《高校心理委员共情团体辅导手册》的完善推广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附录第74-109页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身体洁净、道德认同对大学生道德伪善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成年早期粉丝的偶像崇拜卷入程度及其与自我效能感、孤独感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