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烟粉虱概述 | 第10页 |
1.1.1 寄主范围 | 第10页 |
1.1.2 烟粉虱的危害 | 第10页 |
1.2 烟粉虱的防治 | 第10-12页 |
1.2.1 农业防治 | 第10-11页 |
1.2.2 物理防治 | 第11页 |
1.2.3 化学防治 | 第11页 |
1.2.4 生物防治 | 第11-12页 |
1.3 烟粉虱对杀虫剂的抗性 | 第12-13页 |
1.4 虫生真菌概述 | 第13-15页 |
1.4.1 虫生真菌的作用机理 | 第14页 |
1.4.2 生物测定、毒力指数及分析 | 第14页 |
1.4.3 蜡蚧轮枝菌对烟粉虱的致病性 | 第14-15页 |
1.4.4 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的致病性 | 第15页 |
1.5 虫生真菌在继代过程中的活性保持 | 第15-16页 |
1.6 虫生真菌与杀虫剂的相容性 | 第16-17页 |
1.7 虫生真菌与低用量杀虫剂的田间协同防效 | 第17页 |
1.8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烟粉虱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8-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19-21页 |
2.1.3 数据分析 | 第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8页 |
2.2.1 菌株对烟粉虱的回接 | 第21-22页 |
2.2.2 菌株鉴定 | 第22-23页 |
2.2.3 不同培养基对菌株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4 不同碳氮源对菌株生长速率和产孢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5 不同继代培养基对菌株产孢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6 不同继代培养基对菌株致病力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7 不同继代培养基对菌株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 第27页 |
2.2.8 菌株几丁质酶活性与致病力间关系 | 第27-28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蜡蚧轮枝菌对不同龄期烟粉虱的致病力分析 | 第30-3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3.1.3 数据分析 | 第3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3.2.1 蜡蚧轮枝菌对不同龄期烟粉虱的致病力测定 | 第31-32页 |
3.2.2 不同浓度的蜡蚧轮枝菌对不同龄期烟粉虱的致病力测定 | 第32-33页 |
3.2.3 蜡蚧轮枝菌对不同龄期烟粉虱的致病力TDM模型分析 | 第33-35页 |
3.2.4 蜡蚧轮枝菌对烟粉虱的剂量效应 | 第35-36页 |
3.2.5 蜡蚧轮枝菌对烟粉虱的时间效应 | 第36-37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37-38页 |
第四章 11种常用杀虫剂与蜡蚧轮枝菌、球孢白僵菌的相容性评价 | 第38-4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38-40页 |
4.1.3 数据分析 | 第4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4.2.1 杀虫剂对菌株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0页 |
4.2.2 杀虫剂对菌株产孢的影响 | 第40-42页 |
4.2.3 杀虫剂对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4 11种杀虫剂与蜡蚧轮枝菌、球孢白僵菌的相容性综合评价 | 第43-44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44-46页 |
第五章 苦参碱与蜡蚧轮枝菌、球孢白僵菌混用对烟粉虱的田间防效 | 第46-5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46-47页 |
5.1.3 数据分析 | 第47-4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8-49页 |
5.2.1 苦参碱与蜡蚧轮枝菌、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的联合毒力 | 第48页 |
5.2.2 苦参碱与蜡蚧轮枝菌JMC-01、球孢白僵菌混用的田间试验 | 第48-49页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49-52页 |
总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