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Summary | 第5-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 腐烂茎线虫的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1.1 植物寄生线虫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 腐烂茎线虫的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2.1 腐烂茎线虫的发生和分布 | 第12-13页 |
1.2.2 腐烂茎线虫的经济重要性 | 第13-14页 |
1.2.3 腐烂茎线虫的种内分化 | 第14页 |
2 腐烂茎线虫病的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3 腐烂茎线虫病的防治 | 第16-19页 |
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甘肃省主要当归种植区腐烂茎线虫发生分布调查 | 第20-2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0-21页 |
1.1 材料 | 第20页 |
1.2 方法 | 第20-21页 |
1.3 方法 | 第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2.1 发病症状描述 | 第21-22页 |
2.2 发病情况分析 | 第22-23页 |
3 讨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不同寄主来源腐烂茎线虫种群形态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 第25-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1.1 样品的采集和分离 | 第25-26页 |
1.2 线虫的形态鉴定 | 第26-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3 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不同寄主来源腐烂茎线虫的分子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 第37-4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8-39页 |
1.1 材料 | 第38页 |
1.2 方法 | 第38-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2.1 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 | 第39-45页 |
2.1.1 PCR产物电泳结果 | 第39页 |
2.1.2 rDNA-ITS序列特征 | 第39-43页 |
2.1.3 系统发育分析 | 第43-45页 |
3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不同药剂对腐烂茎线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46-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1.1 材料 | 第46-47页 |
1.2 方法 | 第47-48页 |
1.2.1 线虫悬浮液的制备 | 第47页 |
1.2.2 多种药剂室筛选试验 | 第47页 |
1.2.3 药剂对腐烂茎线虫的毒力测定 | 第47-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49页 |
2.1 9 种药剂室筛选试验 | 第48-49页 |
2.2 3 种药剂室对腐烂茎线虫室内毒力测定 | 第49页 |
3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51-53页 |
1 结论 | 第51-52页 |
2 创新点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导师简介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