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城市轨道交通及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1.2 带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布局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带型城市轨道交通特征概述 | 第18-28页 |
2.1 带型城市特征 | 第18-20页 |
2.2 带型城市交通特征 | 第20-23页 |
2.3 影响带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布局的因素分析 | 第23-25页 |
2.3.1 城市规模和经济因素 | 第23页 |
2.3.2 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因素 | 第23-24页 |
2.3.3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因素 | 第24页 |
2.3.4 客流分布形态和列车特性因素 | 第24-25页 |
2.3.5 城市人文地理环境因素 | 第25页 |
2.4 带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分布效应 | 第25-27页 |
2.4.1 对吸引客流的效应 | 第25页 |
2.4.2 对乘客出行时间的效应 | 第25-26页 |
2.4.3 对运营的效应 | 第26页 |
2.4.4 对工程造价和沿线土地开发的效应 | 第26-27页 |
2.4.5 对城市空间结构和环境的效应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带型城市轨道站点布设方法及优化模型构建与求解 | 第28-52页 |
3.1 带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布设方法 | 第28-36页 |
3.1.1 轨道交通站点布设原则 | 第28-29页 |
3.1.2 站点布局选址步骤 | 第29-32页 |
3.1.3 站点布设方法及模型建立 | 第32-36页 |
3.2 站间距优化模型构建 | 第36-48页 |
3.2.1 综合成本计算 | 第37-41页 |
3.2.2 经济效益计算 | 第41-45页 |
3.2.3 交通效益计算 | 第45-47页 |
3.2.4 社会效益计算 | 第47-48页 |
3.2.5 站间距优化模型 | 第48页 |
3.3 站间距优化模型求解 | 第48-51页 |
3.3.1 求解思路 | 第48-49页 |
3.3.2 优化算法的选择 | 第49-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站点分布方案评价体系研究 | 第52-64页 |
4.1 评价目的及意义 | 第52页 |
4.2 评价思路及指标建立原则 | 第52-53页 |
4.2.1 评价思路 | 第52页 |
4.2.2 指标建立原则 | 第52-53页 |
4.3 轨道线路站点布局方案评价体系建立及分析 | 第53-59页 |
4.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53-59页 |
4.3.2 评价体系分析 | 第59页 |
4.4 评价分析方法 | 第59-63页 |
4.4.1 灰色加权关联模型的建立 | 第59-61页 |
4.4.2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61-63页 |
4.5 评价结论 | 第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带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布局实例应用 | 第64-76页 |
5.1 背景分析 | 第64-66页 |
5.1.1 宝鸡市轨道交通2号线线路概况 | 第64页 |
5.1.2 宝鸡市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客流特征分析 | 第64-66页 |
5.2 形成站点布设方案 | 第66-74页 |
5.2.1 综合效益计算 | 第66-70页 |
5.2.2 优化结果 | 第70-71页 |
5.2.3 寻找及筛选备选站点 | 第71页 |
5.2.4 站点分布方案的形成 | 第71-74页 |
5.3 站点分布方案的综合评价 | 第74-75页 |
5.3.1 评价指标的计算 | 第74页 |
5.3.2 比较序列和参考序列的确定 | 第74-75页 |
5.3.3 关联系数矩阵的计算 | 第75页 |
5.3.4 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75页 |
5.3.5 灰色加权关联度的计算 | 第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 第82-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