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行人流线 | 第13-14页 |
1.3.2 时刻表优化 | 第14-15页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效率分析 | 第18-36页 |
2.1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现状 | 第18-19页 |
2.2 西安市换乘客流量分析 | 第19-23页 |
2.2.1 站点换乘客流量分析 | 第19-21页 |
2.2.2 线路换乘客流量分析 | 第21-22页 |
2.2.3 线网换乘客流量分析 | 第22-23页 |
2.3 换乘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5页 |
2.4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换乘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35页 |
2.4.1 灰色关联度分析概述 | 第25-26页 |
2.4.2 换乘效率指标体系 | 第26-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换乘流线布设与换乘时间改善分析 | 第36-63页 |
3.1 社会力模型机理 | 第37-43页 |
3.1.1 行人自驱动力 | 第37-38页 |
3.1.2 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 第38-39页 |
3.1.3 行人受到墙体等障碍物的作用力 | 第39-40页 |
3.1.4 社会力模型重要参数标定及验证 | 第40-43页 |
3.2 换乘站行人运动特性 | 第43-50页 |
3.2.1 平直通道行人速-密特性分析 | 第44-46页 |
3.2.2 导流围栏内行人速-密特性分析 | 第46-49页 |
3.2.3 乘客走行特性差异分析 | 第49-50页 |
3.3 换乘站行人流线研究 | 第50-53页 |
3.3.1 功能分区与流线组织 | 第50-51页 |
3.3.2 乘客分类与流线组织 | 第51页 |
3.3.3 时间环境与流线组织 | 第51-52页 |
3.3.4 导流设施与流线组织 | 第52-53页 |
3.4 基于Anylogic仿真的流线优化 | 第53-62页 |
3.4.1 建立仿真模型 | 第53-55页 |
3.4.2 问题描述 | 第55-59页 |
3.4.3 优化方法 | 第59-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换乘站列车衔接优化建模 | 第63-84页 |
4.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概述 | 第63-66页 |
4.1.1 列车运行计划 | 第63-64页 |
4.1.2 换乘列车对时间间隔 | 第64-66页 |
4.2 换乘走行时间描述 | 第66-71页 |
4.2.1 数据采集 | 第66-68页 |
4.2.2 核密度估计——换乘走行时间分析 | 第68-71页 |
4.3 单点换乘优化模型构建 | 第71-75页 |
4.3.1 遍历法求输送-衔接列车对 | 第71-73页 |
4.3.2 衔接线路列车模型解释 | 第73页 |
4.3.3 系统换乘等待时间最优模型 | 第73-75页 |
4.4 多换乘站点联合优化模型构建 | 第75-77页 |
4.4.1 时空推移运算 | 第75-76页 |
4.4.2 多换乘站联合优化模型 | 第76-77页 |
4.5 算法介绍 | 第77-81页 |
4.5.1 最优化问题求解方法 | 第77-78页 |
4.5.2 遗传算法概述 | 第78-81页 |
4.6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 | 第81-8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案例应用 | 第84-106页 |
5.1 小寨站概况 | 第84-85页 |
5.2 小寨站换乘客流不均衡性分析 | 第85-87页 |
5.2.1 时间不均衡特点 | 第85页 |
5.2.2 空间不均衡特点 | 第85-87页 |
5.3 主要换乘方向列车衔接现状 | 第87-89页 |
5.4 单换乘站列车组衔接优化算例 | 第89-97页 |
5.4.1 小寨站流线优化结果 | 第89-90页 |
5.4.2 小寨站衔接线路列车时刻表计算 | 第90-97页 |
5.4.3 高峰小时与平峰时段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 第97页 |
5.5 多换乘站列车组联合衔接优化算例 | 第97-105页 |
5.5.1 北大街站概况 | 第97-98页 |
5.5.2 东-北换乘方向北大街站衔接现状 | 第98-100页 |
5.5.3 小寨站-北大街站列车组联合衔接优化算例 | 第100-10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6页 |
研究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