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23页 |
1.2.1 宽带电磁问题计算方法 | 第14-16页 |
1.2.2 宽带磁电偶极子天线 | 第16-19页 |
1.2.3 紧耦合宽带阵列天线 | 第19-22页 |
1.2.4 基于复杂载体的天线研究 | 第22-23页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23-24页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时域间断伽辽金方法 | 第26-45页 |
2.1 DGTD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26-31页 |
2.1.1 DGTD方法半离散化方程推导 | 第26-30页 |
2.1.2 DGTD方法的时间积分 | 第30-31页 |
2.2 边界条件的实现 | 第31-36页 |
2.2.1 常用边界条件的实现 | 第31-32页 |
2.2.2 完美匹配层的实现 | 第32-36页 |
2.2.2.1 UPML方程推导 | 第32-34页 |
2.2.2.2 UPML时间积分 | 第34-36页 |
2.3 激励源的设置 | 第36-37页 |
2.4 数值算例 | 第37-44页 |
2.4.1 电磁散射问题数值算例 | 第38-42页 |
2.4.2 电磁辐射问题数值算例 | 第42-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局域时间步算法 | 第45-68页 |
3.1 基于Leap-Frog格式的Montseny局域时间步算法 | 第46-48页 |
3.2 基于Montseny局域时间步算法的改进 | 第48-51页 |
3.3 数值算例 | 第51-67页 |
3.3.1 电磁散射问题数值算例 | 第51-57页 |
3.3.2 电磁辐射问题数值算例 | 第57-63页 |
3.3.3 基于复杂载体的天线辐射算例 | 第63-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基于复杂载体的宽频带天线研究 | 第68-113页 |
4.1 基于微带线口径耦合馈电的磁电偶极子天线设计与研究 | 第68-74页 |
4.2 基于微带线口径耦合馈电的圆极化磁电偶极子天线设计 | 第74-81页 |
4.3 基于带状线口径耦合馈电的磁电偶极子天线设计 | 第81-86页 |
4.4 背腔对磁电偶极子天线电性能的影响 | 第86-98页 |
4.4.1 背腔对微带线口径耦合馈电的磁电偶极子天线的电性能影响 | 第86-94页 |
4.4.2 背腔对带状线口径耦合馈电的磁电偶极子天线的电性能影响 | 第94-98页 |
4.5 载体对磁电偶极子天线电性能的影响 | 第98-112页 |
4.5.1 地板大小对磁电偶极子天线电性能的影响 | 第98-100页 |
4.5.2 载体圆柱对磁电偶极子天线的影响 | 第100-105页 |
4.5.3 复杂载体对圆极化磁电偶极子天线的影响 | 第105-11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五章 宽带阵列天线研究 | 第113-150页 |
5.1 磁电偶极子天线的小型化 | 第113-115页 |
5.2 宽带阵列天线单元的设计 | 第115-120页 |
5.2.1 宽带阵列天线单元的初步设计 | 第115-117页 |
5.2.2 宽带阵列天线单元的电流分布 | 第117页 |
5.2.3 宽带阵列天线单元关键参数讨论 | 第117-119页 |
5.2.4 宽带阵列天线单元的扫描特性分析 | 第119-120页 |
5.3 宽带阵列天线单元的改进优化及性能分析 | 第120-126页 |
5.3.1 基于宽角匹配层的天线单元H面扫描特性改善 | 第120-121页 |
5.3.2 基于短路片的天线单元E面扫描特性改善 | 第121-124页 |
5.3.3 宽带阵列天线单元的总效率与交叉极化性能分析 | 第124-126页 |
5.4 有限大宽带阵列天线设计 | 第126-134页 |
5.4.1 有限大宽带阵列天线边缘截断处理 | 第126-128页 |
5.4.2 9 ×9宽带阵列天线设计 | 第128-134页 |
5.5 基于FSS匹配层的宽带阵列天线设计 | 第134-146页 |
5.5.1 基于FSS匹配层的天线单元设计 | 第134-137页 |
5.5.2 基于FSS匹配层的9×9宽带阵列天线设计 | 第137-143页 |
5.5.3 9 ×9宽带阵列天线的加工与测试结果分析 | 第143-146页 |
5.6 载体对宽带阵列天线电性能的影响 | 第146-14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150-15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50-151页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51-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64-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