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锂离子电池 | 第11-15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简介 | 第11-12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2-13页 |
1.2.3 电极材料 | 第13-15页 |
1.2.4 电解液 | 第15页 |
1.3 钠离子电池 | 第15-18页 |
1.3.1 钠离子电池的简介 | 第15-16页 |
1.3.2 钠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6页 |
1.3.3 电极材料 | 第16-18页 |
1.3.4 电解液 | 第18页 |
1.4 超级电容器 | 第18-21页 |
1.4.1 超级电容器的简介 | 第18页 |
1.4.2 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 | 第18-20页 |
1.4.3 超级电容器的组成部分 | 第20-21页 |
1.5 氧化铌和氧化钽电极材料 | 第21-22页 |
1.5.1 氧化铌 | 第21页 |
1.5.2 氧化钽 | 第21-22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2页 |
1.7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实验药品与测试方法 | 第23-28页 |
2.1 实验所需的药品和材料 | 第23-24页 |
2.2 材料结构表征 | 第24-25页 |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4页 |
2.2.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4-25页 |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能谱 | 第25页 |
2.2.4 拉曼光谱 | 第25页 |
2.3 电化学测试 | 第25-28页 |
2.3.1 电极制备 | 第25-26页 |
2.3.2 器件组装 | 第26页 |
2.3.3 循环伏安测试 | 第26-27页 |
2.3.4 电化学阻抗分析 | 第27页 |
2.3.5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三维自支撑多孔结构氧化铌薄膜的合成及电化学储能研究 | 第28-36页 |
3.1 引言 | 第28-29页 |
3.2 3D自支撑Nb_2O_5薄膜的合成 | 第29-33页 |
3.2.1 在Nb丝上生长Nb_2O_5纳米管 | 第29页 |
3.2.2 Nb_2O_5纳米管生长的条件探索 | 第29-33页 |
3.3 3D自支撑Nb_2O_5的电化学测试 | 第33-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三维自支撑多孔结构氧化钽薄膜的合成及储锂性能研究 | 第36-58页 |
4.1 引言 | 第36-37页 |
4.2 3D自支撑Ta_2O_5薄膜的合成 | 第37-41页 |
4.2.1 H_2SO_4(98wt%)/HF(40wt%)体系 | 第37-38页 |
4.2.2 丙三醇/氟化铵体系 | 第38页 |
4.2.3 乙二醇/氟化铵体系 | 第38-40页 |
4.2.4 3D自支撑Ta_2O_5薄膜的形貌表征 | 第40-41页 |
4.3 3D自支撑Ta_2O_5薄膜的退火 | 第41-44页 |
4.3.1 退火温度对Ta_2O_5结晶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4.3.2 退火温度对Ta_2O_5氧空位掺杂数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4.4 3D自支撑Ta_2O_5薄膜的储锂性能探究 | 第44-48页 |
4.4.1 退火温度与Ta_2O_5薄膜储锂性能的关系 | 第44-45页 |
4.4.2 氧空位掺杂数量与Ta_2O_5薄膜储锂性能的关系 | 第45-48页 |
4.5 3D自支撑Ta_2O_5薄膜的储锂性能表征 | 第48-55页 |
4.5.1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48-49页 |
4.5.2 峰电流(i_p)—扫速(v)关系拟合 | 第49-50页 |
4.5.3 电容贡献值的计算 | 第50-51页 |
4.5.4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51-53页 |
4.5.5 3D自支撑结构材料与传统粉末材料的性能对比 | 第53-55页 |
4.6 3D自支撑Ta_2O_5薄膜的储锂机理表征 | 第55-57页 |
4.6.1 非原位XPS测试 | 第55-56页 |
4.6.2 循环后SEM测试 | 第56-57页 |
4.7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三维自支撑多孔结构氧化钽薄膜的储钠和电容性能研究 | 第58-62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Ta_2O_5的储钠性能研究 | 第58-60页 |
5.3 Ta_2O_5的电容性能研究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63页 |
6.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