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8-24页 |
2.1 智慧城市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1.1 智慧城市概念内涵 | 第18-19页 |
2.1.2 智慧城市特征 | 第19-20页 |
2.2 智慧城市评价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2.2.1 城市信息化测评理论 | 第20-21页 |
2.2.2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 第21-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 第24-35页 |
3.1 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4-30页 |
3.1.1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4页 |
3.1.2 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理论框架 | 第24-27页 |
3.1.3 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7-30页 |
3.2 基于熵权-TOPSIS的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 第30-34页 |
3.2.1 指标权重方法的确定 | 第30-31页 |
3.2.2 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31页 |
3.2.3 熵权-TOPSIS方法原理 | 第31页 |
3.2.4 基于熵权-灰色关联-TOPSIS的评价步骤 | 第31-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合肥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 第35-50页 |
4.1 合肥市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 第35-39页 |
4.1.1 合肥市智慧城市发展基础 | 第35-38页 |
4.1.2 合肥市智慧城市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 第38-39页 |
4.2 合肥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 第39-42页 |
4.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39页 |
4.2.2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评价结果计算 | 第39-42页 |
4.3 合肥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42-49页 |
4.3.1 智慧城市规划水平分析 | 第42-43页 |
4.3.2 智慧城市基础建设水平分析 | 第43-44页 |
4.3.3 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与创新生产水平分析 | 第44-45页 |
4.3.4 智慧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分析 | 第45-46页 |
4.3.5 智慧政府管理水平分析 | 第46-47页 |
4.3.6 智慧环境水平分析 | 第47-48页 |
4.3.7 合肥市智慧城市总体发展水平分析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合肥市智慧城市发展对策与建议 | 第50-55页 |
5.1 合肥市智慧城市发展建议 | 第50-54页 |
5.1.1 建立智慧城市系统认知结构 | 第50-51页 |
5.1.2 健全智慧城市建设组织体系 | 第51页 |
5.1.3 完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 第51-52页 |
5.1.4 优化智慧人才队伍 | 第52-53页 |
5.1.5 创新科技转化机制 | 第53-54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