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36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9-2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21-2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23-30页 |
1.3.1 客户隐性知识相关研究 | 第23-26页 |
1.3.2 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相关研究 | 第26-28页 |
1.3.3 新产品开发前端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相关研究 | 第28-29页 |
1.3.4 研究现状评述 | 第29-30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30-3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2 论文结构 | 第31-33页 |
1.5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3-3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第2章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第36-52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6-40页 |
2.1.1 客户知识理论 | 第36-37页 |
2.1.2 知识获取理论 | 第37-38页 |
2.1.3 技术媒介理论 | 第38-39页 |
2.1.4 知识网络理论 | 第39-40页 |
2.1.5 复杂系统理论 | 第40页 |
2.2 本文研究情境界定 | 第40-43页 |
2.2.1 新产品开发前端界定 | 第40-41页 |
2.2.2 新产品开发前端客户隐性知识作用 | 第41-42页 |
2.2.3 新产品开发前端客户共创环境 | 第42-43页 |
2.3 客户隐性知识内涵与属性探究 | 第43-48页 |
2.3.1 客户隐性知识理论溯源 | 第43-45页 |
2.3.2 客户隐性知识实践考究 | 第45-46页 |
2.3.3 客户隐性知识内涵属性界定 | 第46-48页 |
2.4 基于知识属性的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社会化依赖 | 第48-50页 |
2.4.1 依赖企业与客户的涉身参与 | 第49页 |
2.4.2 依赖企业与客户的实践行为 | 第49页 |
2.4.3 依赖企业与客户的多维交互 | 第49-50页 |
2.4.4 依赖企业与客户的特定情境 | 第5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3章 新产品开发前端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的社会化过程与模式 | 第52-65页 |
3.1 研究设计与案例方法 | 第52-56页 |
3.1.1 案例的选择 | 第53-54页 |
3.1.2 数据的收集 | 第54-55页 |
3.1.3 信度与效度 | 第55-56页 |
3.2 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的不同社会化过程 | 第56-60页 |
3.2.1 案例1:高端液压支架客户隐性知识的线下获取过程 | 第56-57页 |
3.2.2 案例2: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客户隐性知识的线上获取过程 | 第57-58页 |
3.2.3 案例3:复杂纺织建筑方案客户隐性知识的复合式获取过程 | 第58-60页 |
3.3 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的三种社会化模式 | 第60-64页 |
3.3.1 线下同时空面对面社会化获取模式 | 第60-61页 |
3.3.2 线上跨区域多媒介社会化获取模式 | 第61-63页 |
3.3.3 线下与线上复合式社会化获取模式 | 第63-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新产品开发前端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的超社会化路径与机理 | 第65-79页 |
4.1 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的超社会化路径识别 | 第65-70页 |
4.1.1 现有社会化理论的实践局限 | 第65-68页 |
4.1.2 三种社会化获取的理论拓展 | 第68-69页 |
4.1.3 超社会化路径新框架的提出 | 第69-70页 |
4.2 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的超社会化路径构建 | 第70-74页 |
4.2.1 超社会化路径内涵 | 第70-72页 |
4.2.2 超社会化路径特征 | 第72-73页 |
4.2.3 超社会化路径价值 | 第73-74页 |
4.3 客户隐性知识超社会化获取的涌现机理 | 第74-78页 |
4.3.1 线下同时空面对面社会化获取的涌现机理 | 第76页 |
4.3.2 线上跨区域多媒介社会化获取的涌现机理 | 第76-77页 |
4.3.3 线下与线上复合式社会化获取的涌现机理 | 第77-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5章 新产品开发前端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的知识超网络模型 | 第79-94页 |
5.1 客户隐性知识获取中知识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关联关系 | 第79-84页 |
5.1.1 知识系统构成要素 | 第79-81页 |
5.1.2 系统要素各自内部的知识关联关系 | 第81-82页 |
5.1.3 系统要素彼此之间的知识关联关系 | 第82-84页 |
5.2 客户隐性知识获取中的三个知识子网络 | 第84-86页 |
5.2.1 知识网络(K-K网络) | 第84-85页 |
5.2.2 人员网络(P-P网络) | 第85页 |
5.2.3 媒介网络(M-M网络) | 第85-86页 |
5.3 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的知识超网络模型构建与实例验证 | 第86-93页 |
5.3.1 三种知识网络间的关系 | 第86-87页 |
5.3.2 知识超网络模型构建 | 第87-89页 |
5.3.3 实例验证与应用分析 | 第89-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6章 新产品开发前端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实证 | 第94-123页 |
6.1 客户隐性知识获取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第94-96页 |
6.1.1 获取主体因素分析 | 第94-95页 |
6.1.2 获取客体因素分析 | 第95页 |
6.1.3 获取方式因素分析 | 第95-96页 |
6.1.4 获取环境因素分析 | 第96页 |
6.2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第96-102页 |
6.2.1 模型构建 | 第96-97页 |
6.2.2 假设提出 | 第97-102页 |
6.3 调查问卷设计 | 第102-106页 |
6.3.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第102页 |
6.3.2 问卷量表设计 | 第102-103页 |
6.3.3 题项测量 | 第103-105页 |
6.3.4 数据收集 | 第105-106页 |
6.4 数据分析 | 第106-113页 |
6.4.1 样本情况分析 | 第106-108页 |
6.4.2 量表信度分析 | 第108-110页 |
6.4.3 量表效度分析 | 第110-112页 |
6.4.4 同源偏差分析 | 第112-113页 |
6.5 研究结果 | 第113-118页 |
6.5.1 研究假设验证 | 第113-117页 |
6.5.2 中介效应分析 | 第117-118页 |
6.6 结果讨论 | 第118-122页 |
6.6.1 获取主体因素的影响结果分析 | 第118-119页 |
6.6.2 获取客体因素的影响结果分析 | 第119-120页 |
6.6.3 获取方式因素的影响结果分析 | 第120-121页 |
6.6.4 获取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分析 | 第121-122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7章 新产品开发前端客户隐性知识获取的促进策略 | 第123-137页 |
7.1 基于社会化过程与模式的促进策略 | 第123-124页 |
7.1.1 创意发散阶段社会化获取的广度策略 | 第123-124页 |
7.1.2 创意聚合阶段社会化获取的深度策略 | 第124页 |
7.2 基于超社会化路径与涌现机理的促进策略 | 第124-127页 |
7.2.1 要素优化策略 | 第125页 |
7.2.2 结构优化策略 | 第125-126页 |
7.2.3 环境优化策略 | 第126-127页 |
7.3 基于知识超网络模型的促进策略 | 第127-129页 |
7.3.1 K-K网络策略 | 第127-128页 |
7.3.2 P-P网络策略 | 第128页 |
7.3.3 M-M网络策略 | 第128-129页 |
7.4 基于影响因素实证的促进策略 | 第129-134页 |
7.4.1 引导知识多元表述 | 第129-130页 |
7.4.2 创造涉身对话机会 | 第130-131页 |
7.4.3 构建情境支持体系 | 第131-133页 |
7.4.4 营造自主行动氛围 | 第133-134页 |
7.4.5 提升主体间性多维互动能力 | 第134页 |
7.5 基于客户共创环境的促进策略 | 第134-136页 |
7.5.1 客户共创的组织环境策略 | 第135页 |
7.5.2 客户共创的技术环境策略 | 第135-136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结论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60页 |
附录 A | 第160-162页 |
附录 B | 第162-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67-16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69-171页 |
致谢 | 第171-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