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三维多级多孔纳米材料 | 第9-12页 |
1.2 硼/硅酸盐纳米材料 | 第12-15页 |
1.3 常见有机染料 | 第15-17页 |
1.4 多级多孔材料表征手段 | 第17-18页 |
1.4.1 组成鉴定 | 第17页 |
1.4.2 形貌观测 | 第17页 |
1.4.3 孔结构表征 | 第17-18页 |
1.4.4 光谱分析 | 第18页 |
1.5 吸附性能 | 第18-22页 |
1.5.1 吸附等温线 | 第18-19页 |
1.5.2 吸附动力学 | 第19-20页 |
1.5.3 吸附机制 | 第20-22页 |
第2章 MgBO_2(OH)/Mg_2B_2O_5多级多孔微球水热合成及吸附刚果红 | 第22-36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2-24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22-23页 |
2.2.2 MgBO_2(OH)多级多孔微球水热法制备 | 第23页 |
2.2.3 MgBO_2(OH)微球热转化制备Mg_2B_2O_5介孔微球 | 第23页 |
2.2.4 MgBO_2(OH)/Mg_2B_2O_5介孔微球吸附刚果红 | 第23-2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4-35页 |
2.3.1 MgBO_2(OH)多级多孔微球结构及性能 | 第24-25页 |
2.3.2 Mg_2B_2O_5介孔微球热转化制备 | 第25-27页 |
2.3.3 反应物浓度对产物组成及形貌影响 | 第27页 |
2.3.4 水热温度及时间对产物组成及形貌影响 | 第27-29页 |
2.3.5 EDTA加入量对产物组成及形貌影响 | 第29-30页 |
2.3.6 MgBO_2(OH)多级多孔微球形成机制 | 第30-31页 |
2.3.7 MgBO_2(OH)/Mg_2B_2O_5介孔微球吸附刚果红 | 第31-34页 |
2.3.8 MgBO_2(OH)介孔微球吸附刚果红动力学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Mg_3Si_2O_5(OH)_4 介孔微球水热合成及吸附罗丹明B | 第36-55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6-38页 |
3.2.1 实验药品 | 第36-37页 |
3.2.2 Mg_3Si_2O_5(OH)_4 介孔微球制备 | 第37页 |
3.2.3 Mg_3Si_2O_5(OH)_4 介孔微球热转化制备MgSiO_3介孔微球 | 第37页 |
3.2.4 Mg_3Si_2O_5(OH)_4/MgSiO_3介孔微球吸附罗丹明B | 第37页 |
3.2.5 Mg_3Si_2O_5(OH)_4 介孔微球循环利用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54页 |
3.3.1 Mg_3Si_2O_5(OH)_4 介孔微球结构及性能 | 第38-40页 |
3.3.2 H_3BO_3用量对产物组成及形貌影响 | 第40-42页 |
3.3.3 水热温度和时间对产物组成及形貌影响 | 第42-45页 |
3.3.4 H_3BO_3辅助Mg_3Si_2O_5(OH)_4 介孔微球形成机制 | 第45-46页 |
3.3.5 Mg_3Si_2O_5(OH)_4 微球热稳定性 | 第46-47页 |
3.3.6 Mg_3Si_2O_5(OH)_4/MgSiO_3微球吸附罗丹明B | 第47-51页 |
3.3.7 Mg_3Si_2O_5(OH)_4 介孔微球吸附罗丹明B动力学 | 第51-53页 |
3.3.8 Mg_3Si_2O_5(OH)_4 介孔微球吸附罗丹明B动力学 | 第53-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Mg_3Si_4O_(10)(OH)_2 介孔微球水热合成及吸附甲基蓝和刚果红 | 第55-72页 |
4.1 引言 | 第55-5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6-57页 |
4.2.1 实验药品 | 第56页 |
4.2.2 Mg_3Si_4O_(10)(OH)_2 介孔微球水热合成 | 第56页 |
4.2.3 Mg_3Si_4O_(10)(OH)_2 介孔微球热转化制备MgSiO_3介孔微球 | 第56-57页 |
4.2.4 Mg_3Si_4O_(10)(OH)_2/MgSiO_3介孔微球吸附甲基蓝和刚果红 | 第57页 |
4.2.5 Mg_3Si_4O_(10)(OH)_2 介孔微球循环利用 | 第5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7-70页 |
4.3.1 Mg_3Si_4O_(10)(OH)_2 介孔微球结构及性能 | 第57-58页 |
4.3.2 水热温度和时间对产物组成及形貌影响 | 第58-61页 |
4.3.3 Mg_3Si_4O_(10)(OH)_2 微球形成机制 | 第61-62页 |
4.3.4 MgSiO_3介孔微球组成及形貌 | 第62-63页 |
4.3.5 Mg_3Si_4O_(10)(OH)_2 微球吸附甲基蓝和刚果红 | 第63-66页 |
4.3.6 Mg_3Si_4O_(10)(OH)_2 微球吸附甲基蓝和刚果红吸附动力学 | 第66-69页 |
4.3.7 Mg_3Si_4O_(10)(OH)_2 微球吸附甲基蓝和刚果红循环性能评价 | 第69-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CuSiO_3·2H_2O中空微球水热合成及吸附亚甲基蓝 | 第72-79页 |
5.1 引言 | 第72-7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3页 |
5.2.1 实验药品 | 第73页 |
5.2.2 CuSiO_3·2H_2O中空微球制备 | 第73页 |
5.2.3 CuSiO_3·2H_2O中空微球吸附亚甲基蓝 | 第7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3-78页 |
5.3.1 CuSiO_3·2H_2O中空微球组成及形貌 | 第73-74页 |
5.3.2 水热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产物组成及形貌影响 | 第74-76页 |
5.3.3 NH_4Cl量对产物组成及形貌影响 | 第76-77页 |
5.3.4 CuSiO_3·2H_2O中空微球吸附亚甲基蓝性能 | 第77-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80页 |
6.3 论文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