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3-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第17-27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7-23页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第17-19页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第19-23页 |
2.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第23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23-25页 |
2.2.1 信贷业务定义 | 第23-24页 |
2.2.2 信贷业务风险含义及特征 | 第24页 |
2.2.3 信贷业务风险种类划分 | 第24-25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2.3.1 COSO整合框架 | 第25页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5-26页 |
2.3.3 信用风险理论 | 第26-27页 |
3 信贷业务风险内部控制理论分析 | 第27-33页 |
3.1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 第27-30页 |
3.1.1 风险策略 | 第27-28页 |
3.1.2 风险管理组织职能 | 第28-29页 |
3.1.3 内部控制体系 | 第29页 |
3.1.4 风险理财措施 | 第29-30页 |
3.1.5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 第30页 |
3.2 全面风险管理流程 | 第30-33页 |
3.2.1 建立初始信息框架 | 第30-31页 |
3.2.2 风险评估 | 第31-32页 |
3.2.3 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 第32页 |
3.2.4 制定实施解决方案 | 第32页 |
3.2.5 监控改进 | 第32-33页 |
4 Q市分行信贷业务风险内部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3-46页 |
4.1 Q市分行概况 | 第33-34页 |
4.2 Q市分行信贷业务风险内部控制状况 | 第34-43页 |
4.2.1 信贷业务发展情况 | 第34-40页 |
4.2.2 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 第40-41页 |
4.2.3 信贷业务操作流程 | 第41-43页 |
4.3 Q市分行信贷业务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3-46页 |
4.3.1 内部控制与风险意识薄弱 | 第43-44页 |
4.3.2 风险评估体系不成熟 | 第44页 |
4.3.3 业务操作流程不规范 | 第44-45页 |
4.3.4 责任追究制度与激励制度未完全建立 | 第45页 |
4.3.5 风险监控连续性及时效性差 | 第45-46页 |
5 工商银行Q市分行信贷业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优化 | 第46-60页 |
5.1 信贷业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目标及原则 | 第46-47页 |
5.1.1 目标 | 第46页 |
5.1.2 原则 | 第46-47页 |
5.2 建立科学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 | 第47-50页 |
5.2.1 健全调查机制 | 第47-48页 |
5.2.2 完善内部信用评估体系 | 第48-50页 |
5.3 优化风险管理策略 | 第50-52页 |
5.3.1 完善资金使用约束机制 | 第50-51页 |
5.3.2 实行不良贷款分散补偿机制 | 第51-52页 |
5.4 加强落实控制措施 | 第52-55页 |
5.4.1 加强责任追究制度与激励制度建设 | 第52-53页 |
5.4.2 完善信息识别系统 | 第53-54页 |
5.4.3 疏通信息沟通渠道 | 第54-55页 |
5.5 完善监控机制 | 第55-57页 |
5.5.1 增强监控部门的独立性 | 第55-56页 |
5.5.2 增加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追踪 | 第56-57页 |
5.6 信贷业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优化保障措施 | 第57-60页 |
5.6.1 加强具有风险意识的内部环境建设 | 第57-58页 |
5.6.2 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 | 第58-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