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词 | 第9-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7页 |
1.1 气单胞菌的生态分布 | 第15-16页 |
1.1.1 气单胞菌在水环境中的分布 | 第15页 |
1.1.2 气单胞菌在陆地环境中的分布 | 第15-16页 |
1.2 气单胞菌的致病性 | 第16页 |
1.3 气单胞菌的毒力因子 | 第16-20页 |
1.3.1 溶血毒素 | 第17页 |
1.3.2 肠毒素 | 第17-18页 |
1.3.3 胞外蛋白酶 | 第18页 |
1.3.4 分泌系统 | 第18-19页 |
1.3.5 粘附因子 | 第19-20页 |
1.4 气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 第20-23页 |
1.4.1 β-内酰胺类 | 第20-21页 |
1.4.2 四环素类 | 第21页 |
1.4.3 氨基糖苷类 | 第21-22页 |
1.4.4 喹诺酮类 | 第22页 |
1.4.5 磺胺类 | 第22-23页 |
1.5 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 第23-25页 |
1.5.1 获得耐药基因 | 第23-24页 |
1.5.2 灭活酶的产生和靶位的改变 | 第24页 |
1.5.3 膜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 | 第24-25页 |
1.5.4 生物膜的形成 | 第25页 |
1.6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养殖池塘气单胞菌的季节性分布 | 第27-37页 |
2.1 材料 | 第27-28页 |
2.1.1 样品来源 | 第27页 |
2.1.2 试剂 | 第27-28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2.2 方法 | 第28-29页 |
2.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8页 |
2.2.2 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8页 |
2.2.3 氧化酶与氧化发酵实验 | 第28-29页 |
2.2.4 gyrB基因鉴定 | 第29页 |
2.2.5 16SrRNA-RFLP | 第29页 |
2.2.6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2.3 结果 | 第29-34页 |
2.3.1 菌株形态特征 | 第29-30页 |
2.3.2 gyrB基因鉴定 | 第30页 |
2.3.3 双酶切鉴定 | 第30-31页 |
2.3.4 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分析 | 第31-32页 |
2.3.5 养殖池塘气单胞菌数量的变化 | 第32-33页 |
2.3.6 不同种类气单胞菌的季节性分布 | 第33-34页 |
2.4 分析与讨论 | 第34-37页 |
2.4.1 气单胞菌的鉴定 | 第34-35页 |
2.4.2 养殖池塘气单胞菌数量的变化 | 第35页 |
2.4.3 养殖池塘气单胞菌的种类分布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河南沿黄渔区气单胞菌的毒力 | 第37-51页 |
3.1 材料 | 第37-38页 |
3.1.1 菌株来源 | 第37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37-38页 |
3.1.3 试验用鱼 | 第38页 |
3.2 方法 | 第38-39页 |
3.2.1 菌株的复苏培养 | 第38页 |
3.2.2 溶血活性和蛋白酶活性的检测 | 第38页 |
3.2.3 攻毒实验 | 第38页 |
3.2.4 毒力基因检测 | 第38-39页 |
3.3 结果 | 第39-46页 |
3.3.1 溶血活性和蛋白酶活性 | 第39-41页 |
3.3.2 气单胞菌的致病力 | 第41页 |
3.3.3 气单胞菌毒力基因的检测结果 | 第41-46页 |
3.4 分析与讨论 | 第46-51页 |
3.4.1 气单胞菌中毒力基因的分布 | 第46-47页 |
3.4.2 气单胞菌中毒力基因与致病力的关系 | 第47-48页 |
3.4.3 气单胞菌中毒力基因表达与致病力的关系 | 第48-51页 |
第四章 河南沿黄渔区气单胞菌的耐药性 | 第51-65页 |
4.1 材料 | 第51-52页 |
4.1.1 供试菌株来源 | 第51-52页 |
4.1.2 试剂 | 第52页 |
4.2 方法 | 第52-54页 |
4.2.1 细菌的活化 | 第52页 |
4.2.2 药敏试验 | 第52-53页 |
4.2.3 耐药基因检测 | 第53-54页 |
4.2.4 数据处理 | 第54页 |
4.3 结果 | 第54-60页 |
4.3.1 气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 第54-56页 |
4.3.2 耐药基因的检测 | 第56-60页 |
4.4 分析与讨论 | 第60-65页 |
4.4.1 气单胞菌耐药性的流行特点 | 第60-62页 |
4.4.2 气单胞菌耐药基因的分布及其与耐药表型的相关性 | 第62-65页 |
第五章 河南沿黄渔区维氏气单胞菌的ERIC分型 | 第65-71页 |
5.1 材料 | 第65-66页 |
5.2 方法 | 第66页 |
5.2.1 ERIC扩增 | 第66页 |
5.2.2 聚类分析 | 第66页 |
5.3 结果 | 第66-68页 |
5.3.1 维氏气单胞菌的ERIC-PCR | 第66页 |
5.3.2 维氏气单胞菌的ERIC指纹图谱分析 | 第66-68页 |
5.4 分析与讨论 | 第68-71页 |
5.4.1 维氏气单胞菌ERIC-PCR分型分析 | 第68-69页 |
5.4.2 维氏气单胞菌ERIC-PCR分型和细菌毒力的相关性 | 第69页 |
5.4.3 维氏气单胞菌ERIC-PCR分型和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3页 |
附录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