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对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二、国内研究 | 第14-16页 |
(一)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二)实践研究 | 第15-16页 |
第三节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6-21页 |
一、全文结构 | 第16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第一章 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概述 | 第21-28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一、失范及网络行为失范 | 第21页 |
二、青少年网民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挑战 | 第22-25页 |
一、数字化及异化的可能 | 第22-23页 |
二、不良意识形态冲击价值观 | 第23-24页 |
三、不良信息污染身心健康 | 第24-25页 |
第三节 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特点 | 第25-27页 |
一、主体隐匿性 | 第25-26页 |
二、较强的技术性 | 第26页 |
三、危害的扩散性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典型表现 | 第28-36页 |
第一节 网络失德行为 | 第28-30页 |
一、言语粗俗行为失信 | 第28-29页 |
二、不良信息接触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网络沉迷行为 | 第30-31页 |
一、社交沉迷 | 第30-31页 |
二、游戏沉迷 | 第31页 |
第三节 网络暴力行为 | 第31-33页 |
一、语言暴力 | 第31-32页 |
二、人肉搜索 | 第32-33页 |
第四节 网络犯罪行为 | 第33-35页 |
一、犯罪低龄化 | 第33-34页 |
二、较高技术性 | 第34页 |
三、手法多样化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成因 | 第36-45页 |
第一节 微观:阶段性特征及自律缺失 | 第36-37页 |
一、青少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第36-37页 |
二、自控及自律机制缺失 | 第37页 |
第二节 中观:家庭及学校教育失当 | 第37-39页 |
一、家长自身行为偏差 | 第37-38页 |
二、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宏观:网络特点及规范缺失 | 第39-44页 |
一、网络特性引发监管难题 | 第39-41页 |
二、网络立法滞后与规范缺位 | 第41-43页 |
三、不良网络文化浸染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对策 | 第45-56页 |
第一节 健全法律和网络监督体系 | 第45-47页 |
一、构建完备的网络立法体系 | 第45-46页 |
二、完善网络监督体系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推进网络分级和内容审查 | 第47-48页 |
一、切实推行内容分级 | 第47-48页 |
二、净化网络媒介环境 | 第48页 |
第三节 发展电竞教育规范游戏行业 | 第48-50页 |
一、正确认知网络游戏 | 第48-49页 |
二、出台行业规范培养电竞人才 | 第49-50页 |
第四节 探索互联网+教育的新路径 | 第50-52页 |
一、创新网络时代德育教育模式 | 第50-51页 |
二、推进网络素养教育进程 | 第51-52页 |
第五节 构建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体系 | 第52-55页 |
一、以疏代堵避免代际隔阂 | 第53-54页 |
二、推进家庭教育立法及社区化帮扶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件 | 第64页 |